第155章 军饷与战争的阴霾再次降临(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赋税,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如果年满二十岁,自愿参军,朝廷会将他们家族中符合条件的士兵,全部免除\"租庸调\"。

    另外,府兵还可以通过战功来获得更多的土地,哪怕是没有立下大功的人,在六十岁退役的时候,也有口分田的权利。

    如果在战争中战死了,那么他们的土地也会归于的他的子孙。

    只不过,李恪虽然被封为“幽州大都督”拥有十州的封地。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封赏或者支配这些田地的权利。

    所有的田地都归朝廷所有。

    李恪只能按照规定的制度,享有田地上一定的产出。

    此外,他也无法将封地上的田地转让给他人,或者以封地上的田地进行借贷。

    这些限制确保了朝廷对土地的控制权,也防止了贵族和将领们通过封地来扩张自己的势力。

    只不过尽管李恪无法让他手底下的士兵,享受府兵的田地带来的福利。

    但是财大气粗的他,却能够让手底下的士兵,享受更直接的快乐,来自于金钱和富足生活的快乐。

    毕竟,就算你拥有再多的田地,一家人也是无法种得过来的。

    并且一年的辛勤劳作,往往只能换来基本的温饱。

    而对于士兵们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田地和粮食,更需要的是一种认可和激励。

    李恪正是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用金钱来奖励士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再者,这些钱,士兵们也可以用来购买土地,两者之间没有冲突不说,后者等到的更多。

    虽然李恪的这种做法,看似与传统的封地制度相悖,但却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和斗志。

    士兵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就必须更加勇敢地战斗,更加积极地表现。

    而对于李恪来说,他不仅得到了一个忠诚而强大的军队,更赢得了士兵们的心。

    这样的军队,无疑也是最为强大的。

    在听到书记官的后,柳大柱毫不犹豫地说道。

    “请给我铜钱吧,长官。我想用这些铜钱为我的家人买些土地和粮食,让他们过的更好一些。”

    书记官听后,点了点头,然后朝着一边颁发铜钱的卫兵吩咐了一声,递给他六个小袋子。

    其中每个小袋子里提前装好了一贯钱,一个袋子里装了五百文,一共加起来刚好五贯半。

    一开始的时候,这个书记官还担心他拿不动这么多钱,毕竟一贯钱六斤多,五贯半的铜钱就有四五十斤。

    只不过,这个叫柳大柱的士兵,虽然看上去有些瘦弱,但当他轻松地拿起这些铜钱后,脸上却没有丝毫吃力的表情不说,还一个劲的憨憨傻笑。

    这让书记官不禁感慨万千。

    这金钱的威力真大.....

    校场上的众人,在看到柳大柱在登记后,果然领到了五贯半的军饷,在场的所有蜀王卫顿时一个个更期待更兴奋了......

    “下一位,王铁锤!”书记官唱道。

    “到。”

    接在柳大柱后面的士兵,应声上前登记。

    接着领了二贯半的军饷加封赏,然后是第三位、第四位......

    一上午后,所有人都拿到了军功封赏,一个个喜笑颜开。

    就在李恪为他手下的蜀王卫,发放军饷和封赏的时候。

    北方草原上,离胜州不到百里,有一座始建于西汉年间的城池。

    呈四方形,城墙全部为夯土构筑,长达十七公里,

    名为“定襄”,位于河东地区北中部,忻定盆地东侧,东临五台山,北接雁门关,南望太原。

    可以说,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商业重镇,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中原地区抵抗草原人的重要门户。

    只不过,现在这个重要门户,在隋朝末期,被突厥可汗颉利率领强大的骑兵部队迅速攻占。

    这座曾经的中原重要门户,尽没敌手不说,更是被颉利当成了自己的落脚点。

    今天,在定襄城的一处空地上,搭建了一座观刑台,在观刑台的前面的空地上。

    双手背负在身后的特勤图其格跪在地上,在他的面前,他的几个重要手下,已经身首异处,倒在了血泊中。

    正是与俟斤努桑哈一起分兵打劫商队,统帅其中两千骑兵的特勤图其格。

    此刻,他跪在地上,大声地叫嚷着:“这不是我的错!我独自牵制住了大唐的两千骑兵!如果我要去救努桑哈,那就是去送死!是努桑哈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应该知道,单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大唐六千的骑兵所抗衡!”

    他的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仿佛在向世界诉说着他的冤屈。

    然而,他的叫嚷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同情,反而觉得他是在狡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