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默契十足的翁婿二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后,长孙无忌的脸色微微一沉,语气中多了几分慎重。

    “然而,关于地龙翻身乃是‘一场虚惊’的论断,微臣以为还需更为详尽的论证。毕竟事关地龙翻身,非同小可,关乎万千百姓的安危与大唐的稳定。殿下虽有胆识与智慧,但此等大事,仍需谨慎对待,你说对吧?燕王殿下?”

    长孙无忌这番话,最后一句话,虽然看起来像是对李恪论断的质疑。

    但实际上却是想要提醒李恪,让他话不要说的太满,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

    涉及到朝廷的政策,以及万千百姓的安危,任何轻率的言论,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所以,看在李恪往后是他女婿的份上,他这才站出来暗示一下。

    希望李恪,顺坡下驴,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辞,以免给自己和朝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

    李恪还以为老丈人这是在给他打配合呢?

    让他进一步详细的阐述,为什么断定这次的地龙翻身,只是虚惊一场,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好在李世民和群臣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会错意后的他,立马来了精神。

    先是朝着长孙无忌,恭敬的行了一礼,点了点头,感谢老丈人的好意。

    原本这次地震的判断,也不是李恪观察和算出来的。

    而是他存储在脑海中的记忆,告诉他,在唐朝这个时期,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什么较大的地震。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这个记载。

    再有,长安虽然说在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地震带之间,也就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

    但实际上又不在地震带上,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

    历史上记载,只有陕西省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地震,还是距离唐朝四百多年后的明朝。

    在渭南市华县,发生一次灾害极端严重的地震。

    所以,李恪这才敢铁口断定,这次发生的地震,也就是地龙翻身。根本就是一场虚惊,不会对大唐的国计民生造成什么影响。

    只是,原本只想到随便提一下,信不信也就随他们。

    只是没有想到,老丈人会这么挺他。

    为了在老丈人面前赢下点印象分,李恪没有办法,只能开始拼命在脑海中想借口,找理由.....

    而另一边的长孙无忌,一看李恪这个动作,也以为自己的暗示奏效,暗暗松了一口气。

    摸了摸自己下巴上的胡子,满意的点了点头,也不枉一向不喜欢公私混淆的他,破例站出来提点自己这个女婿。

    希望他在这个敏感时期,低调一些,要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加上太子李承乾又是他妹妹的儿子,自己的外甥。

    他可不想李建成与李世民那样的兄弟斗争,发生在自己的女婿和外甥身上。

    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女儿,因嫁给李恪而陷入到这样的旋涡中。

    好在自己这个女婿,燕王李恪,一向不喜欢拘束,也不喜欢待在长安城。

    这次若不是那该死的侯君集,他现在应该还在草原上。

    看样子,等过完年,也是时候建议一下陛下,让自己这个女婿继续他未竟的边疆使命,远离这朝堂之上。

    不然,以李恪的文韬武略,加上所立的功劳,实在是越来越有些太过像陛下了。

    听完长孙无忌的话,李世民也是连连点头,声音沉稳而有力,朝着李恪说道。

    “恪儿,辅机说的不错,你提出此等看法,不知可有依据。朕知你素来心思缜密,行事果敢,但今日之言,定需有的放矢。”

    “此事关乎社稷民生,非同小可,若你只是随口猜测,就此退下吧?朕与诸位大臣还要商议具体的救灾事宜。”

    听到李世民的这句话,若是在往常,既然你以此质疑我,李恪笑笑,也就告辞离去了。

    但是,今天,这个不拘言笑的老丈人,罕见的让自己在这么多文武大臣的面前,好好的展示展示。

    他总不好驳了他老人家的面子。

    于是,李恪整理了一下思绪,他上前一步,拱手作揖,侃侃而谈道。

    “父皇,依据凭证什么的不敢说,儿臣斗胆,有些不成熟的见解,愿与父皇及诸位大臣分享。”

    听到李恪的话,李世民虽然有权利直接让李恪阐述他的想法。

    但为了显得更为公正,李世民将视线看向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一众大佬。

    房玄龄从李恪阐述如何第一时间救灾开始,就对李恪的想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看到李世民的询问之后,立马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见到房玄龄、高士廉、魏征和其他人都都或明或暗地给出了支持的态度,李世民心中有了更深的考量。

    他轻轻抚了抚胡须,目光中透露出对李恪的鼓励与期待,随即温和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