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李承乾:臣请燕王李恪,赶赴草原,安抚民心(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李恪的详细论证下,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诸多人,其实已经或多或少相信了李恪的观点。

    所以,在李恪退下后。

    李世民一边吩咐拔营,一边先后派出了三批快马,前往长安查探。

    等到狩猎返回的队伍,还没走出骊山的地界。

    就收到了来自第一批斥候的奏报。

    正如李恪所预测的那般,地龙翻身(即地震)确实发生了。

    但得益于这次地龙翻身,只有轻微的晃动,并未产生任何破坏。

    许多人还未察觉,就已经悄然过去。

    所有,并未影响到长安以及关中百姓的生活。

    李世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既有庆幸也有感慨。

    庆幸的是,地龙翻身并未造成预期的灾难性后果,长安、关中无恙。

    感慨的是,李恪的才华与智慧再次得到了验证。

    他的预测不仅避免了朝堂的紊乱,也有效的杜绝了错误的政令。

    所有,为了奖励李恪,补偿一下自己这个父亲,未曾好好陪伴过李恪成长的遗憾。

    李世民拒绝了李恪返回蓝田县的请求,让其一同返回长安。

    等到,李恪返回长安的王府之后。

    李恪就收到蓝田县传回的消息,在蓝田县疗养的长孙皇后、杜如晦等人,也都皆已返回长安。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算是李恪也有过一瞬的短暂失神。

    按照李恪的本意,肯定是希望亏空身体的长孙皇后,以及长年累月累坏身体的杜如晦,能够继续在蓝田县静养,以此改变他们短寿的命运。

    只是没有想到,自己耗费诸多的心力与时间,精心安排的疗养计划,却好巧不巧的遇到了地龙翻身和李世民遇险,这两件事。

    地龙翻身这件事倒也还好,毕竟其影响几乎微乎其微,没有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但是,这次李世民遇险,涉及到丈夫李世民以及长子李承乾。

    也难怪长孙皇后坐不住。

    毕竟,李承乾乃是当今太子,需要考量的事情远比常人复杂。

    长孙皇后自然是担心李承乾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心态,亲自回到长安,给予李承乾最坚实的后盾与支持。

    长孙皇后一但要离开蓝田县,返回长安。

    作为臣子的杜如晦和秦琼两人,自然也不好再待在蓝田县。

    李恪望着窗外,心中五味杂陈。

    他理解长孙皇后的担忧与急切,也敬佩杜如晦与秦琼的忠诚与担当。

    然而,他更希望的是,这些人能够真正地放下朝堂的纷扰,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以调养身心,延长寿命。

    但似乎历史总是充满了必然性。

    虽说,有他这个变数的存在,但是一旦当他想要改变某些既定的轨迹时,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和挑战。

    随后几天,李恪在皇宫与李世民、长孙皇后等一众皇室成员,平平淡淡的度过了贞观二年的岁末时光。

    来到了大年三十这天。

    过了今天,波涛荡漾的贞观三年,即将如期而至。

    今夜,皇宫内要举行盛大的庆典。

    那些一连着休息了十来天休沐日,五品以上的官员,也要来到皇宫内,一同参与这场辞旧迎新的盛宴。

    灯火辉煌的宫城之中,一向严肃沉稳的宫女和内侍,此时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后宫之中,更是欢声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新年的期许与喜悦。

    作为压轴的李世民,自然不会太早出场。

    于是,作为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

    李承乾身着华服,穿梭于宾客之间,他既是皇室的一员,也是这场盛宴的重要角色。

    举止得体,言语谦逊的他,与每一位前来的官员及其家眷亲切交谈,展现着储君应有的风范与气度。

    成为了这场庆典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似乎冬季狩猎时的失误,已经消弭的无影无踪。

    不过照比往年在偌大的太极殿内,全靠几个火盆,御寒全靠抖的文武百官。

    等候中的他们,今年可是舒服了太多太多。

    八个壁炉分散在太极殿的内,不时有宫女和内侍往炉内添上一两根柴火。

    整个殿内都是暖烘烘的,壁炉上面,还有烧的咕咕冒泡的水壶,水壶里面泡着香气扑鼻的茶水,正不停的添加到那些大臣茶盏里。

    “燕王殿下的智慧,真是冠绝古今,不说其他的,单单让这寒冷的冬日变得温暖舒适,就算的上大才啊。”

    一位已经脱掉狐裘,只穿着朝服的官员轻抿了一口热茶,赞叹道。

    他的话语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众人纷纷点头,乐呵呵的议论着。

    全然没有注意,正在与长孙无忌交谈的李承乾,脸上闪过一道晦涩难明的表情。

    就连站在一旁,正与几个少府官员讨论琴棋书画的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