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问计(2/3)
句李恪,然后又接着说道。
“再说了,这大唐与突厥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又不是两个帮派砸场子,一天、两天,或者三四天,就可以轻易结束的。”
“这必将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博弈,这李靖将军才刚刚率军前来,殿下就失去了方寸,长久以往,如何能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站稳脚跟?”袁天罡语重心长地说道。
袁天罡的这句话一经说完,李恪便微微一怔,脸上露出沉思之色。
他知道袁天罡所言极是,自己方才的失态确实不应该。
就算是李靖现在改变了作战方案,这场在历史中留下浓浓一笔的灭国战争。
虽说以大唐的实力,加上李靖这位军神的指挥。
也接近耗费了一年半,接近两年的时间。
在李靖与诸多朝廷大将的眼皮子底下。
自己的全部实力,也不宜暴露出来。
不然,立功不成,还有被人举报投诉的风险。
别人要是问,你一个藩王,好好的,在封地之内,养上一两万的骑兵干什么?
你怎么回答?
这根本就没法回答。
要不然,李恪也不会将那些已经收编好的军队,全部赶到了勾注山上。
在李恪的原计划中,他动用的兵力就是三千,最多不能超过五千。
若是没有李世民的特许,超过这个数字的兵力,那便是僭越之举,必然会引起朝廷的警觉与不满。
所以,这三千到五千的兵力,如何运用就是一门大学问。
按照李恪最开始的设想,就是活学活用。
李靖是如何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奇袭定襄,他便如何以这三千到五千的兵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他可以借鉴李靖的战术,寻找突厥防线的薄弱之处,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或者利用地形优势和未卜先知的历史知识,进行伏击,给突厥军队以沉重打击,活捉颉利可汗。
但是经过袁天罡的提醒,他发现,自己似乎确实还是受到了李靖改变计策的影响,有些没有沉住气。
因为这场战役的最后,就算李靖违抗李世民的命令,从而将不可一世的突厥给灭了国。
这都是一年以后得时间,自己现在就操心忧虑这些,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
还不如想着如何好好发展发展封地内的经济民生。
再则,好几万的大军涌入自己的封地,住行虽然都在军营中,不要钱。
但是其他方方面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
再者,战争都是从一场场小的冲突,局部的摩擦开始逐渐升级的。
朝廷的这些大军来到这里之后,肯定也不会什么事都不做。
必然会打探情报,收集信息,乃至于拔掉他们的据点,打掉他们的外部势力。
一点一点的积累优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俘虏的战俘,缴交的战利品,只要处理的好,也会给封地带来新的机遇。
自己何不在双方对峙试探的这一段时间内,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上面。
李恪心中暗暗思忖,战俘可以拍卖,亦或者让他们参与到封地的建设之中,既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能合理有效的创收。
而对于战利品,可挑选出有价值的部分用于发展封地的经济,比如可以用缴获的牛羊,促进经济的增长;用珍贵的皮草、珠宝等物品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换取更多的物资。
并且,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妖魔鬼怪在庙堂。”
李恪不相信,在突厥山河日下、势力渐微的现在。
那些掌权的部落族长和权贵们,不想着一些后路,就没有一个贪官。
除了了武器,在任何物资上。
只要他们愿意,李恪也不介意和他们进行一些暗中的交易。
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中,为了封地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手段。
李恪微微眯起眼睛,心中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他知道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如果操作得当,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可比担忧那些有的没的,强的太多了。
想到这里,李恪脸上旋即露出一抹释然的笑意,对着袁天罡说道。
“多谢先生教诲,刚才确实是本王有些失态了。只是这李靖将军的到来太过突然,本王的诸多谋划皆被打乱,一时之间难以释怀。”
袁天罡微微摇头,说道:“殿下,既来之,则安之。李靖将军来到云州城,虽有变数,但也未必全是坏事。殿下可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局势,调整策略。或许能在这变化之中寻得新的机遇。”
“以殿下之聪慧,定能在这变化之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况且......”
说到这里,袁天罡抬
“再说了,这大唐与突厥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又不是两个帮派砸场子,一天、两天,或者三四天,就可以轻易结束的。”
“这必将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博弈,这李靖将军才刚刚率军前来,殿下就失去了方寸,长久以往,如何能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站稳脚跟?”袁天罡语重心长地说道。
袁天罡的这句话一经说完,李恪便微微一怔,脸上露出沉思之色。
他知道袁天罡所言极是,自己方才的失态确实不应该。
就算是李靖现在改变了作战方案,这场在历史中留下浓浓一笔的灭国战争。
虽说以大唐的实力,加上李靖这位军神的指挥。
也接近耗费了一年半,接近两年的时间。
在李靖与诸多朝廷大将的眼皮子底下。
自己的全部实力,也不宜暴露出来。
不然,立功不成,还有被人举报投诉的风险。
别人要是问,你一个藩王,好好的,在封地之内,养上一两万的骑兵干什么?
你怎么回答?
这根本就没法回答。
要不然,李恪也不会将那些已经收编好的军队,全部赶到了勾注山上。
在李恪的原计划中,他动用的兵力就是三千,最多不能超过五千。
若是没有李世民的特许,超过这个数字的兵力,那便是僭越之举,必然会引起朝廷的警觉与不满。
所以,这三千到五千的兵力,如何运用就是一门大学问。
按照李恪最开始的设想,就是活学活用。
李靖是如何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奇袭定襄,他便如何以这三千到五千的兵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他可以借鉴李靖的战术,寻找突厥防线的薄弱之处,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或者利用地形优势和未卜先知的历史知识,进行伏击,给突厥军队以沉重打击,活捉颉利可汗。
但是经过袁天罡的提醒,他发现,自己似乎确实还是受到了李靖改变计策的影响,有些没有沉住气。
因为这场战役的最后,就算李靖违抗李世民的命令,从而将不可一世的突厥给灭了国。
这都是一年以后得时间,自己现在就操心忧虑这些,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
还不如想着如何好好发展发展封地内的经济民生。
再则,好几万的大军涌入自己的封地,住行虽然都在军营中,不要钱。
但是其他方方面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
再者,战争都是从一场场小的冲突,局部的摩擦开始逐渐升级的。
朝廷的这些大军来到这里之后,肯定也不会什么事都不做。
必然会打探情报,收集信息,乃至于拔掉他们的据点,打掉他们的外部势力。
一点一点的积累优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俘虏的战俘,缴交的战利品,只要处理的好,也会给封地带来新的机遇。
自己何不在双方对峙试探的这一段时间内,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上面。
李恪心中暗暗思忖,战俘可以拍卖,亦或者让他们参与到封地的建设之中,既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能合理有效的创收。
而对于战利品,可挑选出有价值的部分用于发展封地的经济,比如可以用缴获的牛羊,促进经济的增长;用珍贵的皮草、珠宝等物品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换取更多的物资。
并且,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妖魔鬼怪在庙堂。”
李恪不相信,在突厥山河日下、势力渐微的现在。
那些掌权的部落族长和权贵们,不想着一些后路,就没有一个贪官。
除了了武器,在任何物资上。
只要他们愿意,李恪也不介意和他们进行一些暗中的交易。
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中,为了封地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手段。
李恪微微眯起眼睛,心中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他知道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如果操作得当,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可比担忧那些有的没的,强的太多了。
想到这里,李恪脸上旋即露出一抹释然的笑意,对着袁天罡说道。
“多谢先生教诲,刚才确实是本王有些失态了。只是这李靖将军的到来太过突然,本王的诸多谋划皆被打乱,一时之间难以释怀。”
袁天罡微微摇头,说道:“殿下,既来之,则安之。李靖将军来到云州城,虽有变数,但也未必全是坏事。殿下可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局势,调整策略。或许能在这变化之中寻得新的机遇。”
“以殿下之聪慧,定能在这变化之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况且......”
说到这里,袁天罡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