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诗会2(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声鼎沸,彩灯闪烁,年底的市街如同燃放的烟火般灿烂夺目,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

    街头巷尾,喧嚣声震耳欲聋,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大街小巷的灯笼热闹非凡。

    商贩们摆出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渲染了浓浓的烟火气息。

    这样的街市才是闹市,比柳如媚刚来那会热闹多了。

    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才有力气做其他的事情。

    毕竟有老话说,民以食为天。

    最热闹的还属于诗会这边,熙熙攘攘站满了人。

    “各位各位,今日这诗会是庆祝咱们有了粮食可吃而举办的,咱们今日就以粮食为题作诗,当然了这比试,当然是有彩头的,获得头筹者可以获得我们城主支持的白银五百两。”

    这个诗会正是城主大力支持的。

    “哇,有五百两白银呢!”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五百两够他们花几辈子了。

    对于穷书生来说五百两银子是不小的诱惑。

    不少的文人墨客都纷纷跃跃欲试。

    有了这笔银子,就能上京赶考了。

    书生唯有上京赶考才有出头之日。

    “今日这比试由我们城主来当裁判。”

    “我现在宣布,比赛开始。”

    中年男子的敲打铜锣“噔”的一声,比赛正式拉开序幕。

    “我来一首插秧歌。”一个清秀的青衣公子翻身上台。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 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_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 管鹅儿与雏鸭。”

    (选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

    “宋公子好才情。”中年男子简单的夸了一句。

    随后又问道“可还有人比试?”

    “我来一首”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选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不愧是中了秀才的吴秀才,好诗。”

    “还有比试的吗?”

    “有,我听到王爷身边的这位姑娘说吴公子和宋公子的诗句一般,她的诗比两位强。”徐燕儿指着柳如媚。

    一个乡下女子,恐怕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作诗?呵,她就是要这个不知廉耻的贱丫头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

    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女人是个空有其表的花瓶。

    届时表哥肯定不会再喜欢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柳如媚有些不悦,这个徐燕儿是要跟她过不去,想让她出丑呢!

    看看身旁的男人,心里默念一句,蓝颜祸水啊!

    尽管萧清燃不喜欢徐燕儿,但是架不住人家桃花多。

    她现在就是成了众矢之的的那个女人。

    没关系,她扛得住,谁叫她男人这么帅,又有钱,又有权,真正的财大气粗啊!!

    是个女的都上来咬一口。

    她柳如媚从来就不是怕事的主。

    来啊!谁怕谁?不就是作诗吗?谁不会啊?唐诗五百首,她随便背一篇出来,都能亮瞎他们的双眼。

    “这位姑娘既然说你的诗比宋某人和吴秀才的都好,不如让大伙听听看。”被人质疑,宋某人并没有因此生气。

    这是诗会,会做诗的不止他一个人,他的夫子曾说过,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懂得谦虚,切勿狂妄自大。

    他一直把夫子的话记在心里。

    “好啊!那我就献丑了,做诗之前我有话要问大家。”柳如媚上了台,心中已经有了选择。

    “姑娘请问,大伙都听着。”

    “好,那我就问了,各位可知,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

    “这谁不知道,当然是土里种出来的啊!”人群中有人回答道。

    “公子说的对,没错,粮食是从土里种出来的,那么是谁种的呢?是农民伯伯种的,我们吃的粮食,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血汗,今天这首诗,是为所有农民而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

    人群中不知道是谁带头鼓起了掌“好好好”

    鼓掌声震耳欲聋,所有的农民都因为这首诗鼓掌。

    谁输谁赢已经一目了然。

    “这首诗虽然短小精练,但是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它告诫我们:颗颗粮食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血汗,要倍加珍惜,民以食为天,是一种美得美德,我们应该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真正做到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柳如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