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关于数百年京城内的名人、文化、教育(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断、信息隔绝的“笼城”,他们无力出逃,只能偷生。

    户籍资料显示,七七事变发生后两个月,北平市民总的户数、人口数变动不大,甚至略有增加。学生人口下降最多,走了两万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1937年开始,包含倭寇移民在内,北平人口每年反而增长,还一度造成房荒和租金上涨。

    对那些被迫留守北平的学人,刚刚出任驻美大使的胡适勉励道:“鄙意以为诸兄定能在此时埋头着述,完成年来未完成之着作。人生最不易得的是闲暇,更不易得的是患难。”

    好一句“不易得的是患难”,闭门着述是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的,至少要有个安全的庇护所,还要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当时的北平,哪还摆得下一张书桌?

    北大、清华,作为华夏最高学府,有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荣光,在遭难时,也首当其冲。

    七七事变时,正值假期,各校校长在庐山共商国事,北大、清华群龙无首。沦陷后,校长们由庐山转金陵,奔走呼号,呼吁为中华保住文脉。

    八月中旬,教育部发出撤退令,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口头传达:接到秘密通知后,设法出城,尽快逃离沦于敌手的平津两地,辗转赶赴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命令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三所国立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继续开课。

    由于民国政府资金短缺,除南开私立大学之外,整个华北地区,包括燕京、辅仁在内的着名私立大学、非国立学校、私立文化科研机构,一概弃之不顾。就连梁思成、林徽因服务的中国营造学社,胡先骕主导的静生生物调查所,也属于“弃之不顾”之列,只能自谋生路。

    这可说是一次无组织、无秩序的悲壮流亡,人们走得太匆忙,那些珍贵的图书、标本或存银行,或存在燕京大学、协和医院,就连50毫克镭,都是赵忠尧抱着咸菜坛子带到昆明的,其他校产哪还顾得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