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关于民国的一些汉奸(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已而附敌。这次锄奸行动,非但没有阻止周作人“落水”,反而成了他接受伪职的借口。

    枪击事件后,周作人很快接受了伪北大图书馆馆长一职,随后担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

    比周作人小七岁的郭沫若与他情况类似,都是留倭,都娶了倭寇女人,都生了孩子。郭沫若抛妻弃子,回国抗战,还发表《国难声中怀知堂》一文劝周作人,文章写道:倭寇人信仰知堂(周作人的号)的比较多,只要他南下,即使不发表什么言论,也是对倭寇军部一个有力打击。

    周作人执意留下,并把自己的“苦雨斋”改名为“苦住庵”,好像是与北平民众同甘共苦。其实,北大南迁以后,周作人的经济来源有两个,一是给胡适主持的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翻译希腊神话;二是在司徒雷登主持的燕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与其他生活无着的教授比,周作人过得不错。1938年1月26日,国难当头,他写了两首打油诗,仍是喝茶、看报、吃猪头肉。

    在传言频出时,张中行曾作为“粉丝”和学生,给周作人写过一封信,信里说“别人可,他决不可”。何以不可,张没有明说,心里想的是,那将是士林理想的破灭。对此,周没有回信。

    周作人与倭寇人同台的照片刊登后,由老舍倡议、楼适夷起草、经郁达夫修改、十八人署名的《致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苦劝他立即南下,或做文坛苏武,否则“一念之差,忠邪千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