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迁徙大军,人口暴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青州,幽州,顺州,三州之地,恰好接壤。

    这是连成一片的地域,有山有河也有大量平原,所以从农耕角度讲,这地方是适合生活的家园。

    只不过以前由于靠近边境,遭受一百多年的狼族侵扰,百姓们哪怕再怎么努力劳作,终其一生仍旧是活的苦不堪言。

    没有强者庇护的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啊。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终于有强者站出来,挺起他坚硬的脊梁,宛如一棵擎天大树,开始庇护这片苦难之地。

    杨氏,杨氏,来自青州的杨氏,收回了汉人失去一百多年的两个州。

    当这个消息传播开来之后,整个北方的百姓欢欣鼓舞,尤其是那些靠近草原边境的地方,老百姓甚至激动的跪在地上大声痛哭。

    古语曾言,贩夫者,并无家国之心,这话也许太偏颇,但说的也是现实,老百姓由于学识和眼界问题,确实不容易滋生出家国大义。

    只不过,话也不能绝对……

    老百姓或许不懂什么大义,但他们是最懂生活艰难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亲身体会过什么叫磨难,因为他们经历过一百多年的侵扰。

    靠近边境,常受袭杀,狼族每年两次打草谷,宛如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说不定哪次打草谷的时候,狼族弯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一刀,头断。

    妻子被糟践……

    孩子被虐杀……

    边境百姓的悲苦,只有他们才体会。

    所以,他们渴望庇护!

    所以,他们向往强者!

    也所以,当杨氏收回两州之地的消息传开时,他们才会激动的跪在地上大声痛哭。

    终于,有强者庇护了。

    终于,可以好好活着了。

    对于最底层的民众而言,他们祖祖辈辈的渴求不多,想要的,仅仅是能安安稳稳活着而已。

    他们不怕辛勤劳作,他们擅长吃苦耐劳,只要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愿意全家老小都扎根下去,祖祖辈辈再也舍不得离开,再也舍不得离开……

    现在,这种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有了!

    于是,整个北方忽然掀起了迁徙大潮!

    去青州,去幽州,去顺州,或者,去河北路下辖州域也可以。

    凡是杨氏执掌的地盘,都是百姓迁徙的目标。

    只不过最上佳的选择肯定是青州,因为那里是杨氏最先起家的地方,据说那位胸怀苍生的杨相公,他的老家就在青州的泾县。

    想要迁徙泾县,已然不敢奢想,据说那里早就已经迁满了住户,小小一个县域竟然有三十万人口。

    真是让人羡慕的发狂啊,羡慕那些能迁入泾县的人。他们在杨相公的乡土安家落户,受到的是整个杨氏最强大的庇护。

    可惜再怎么羡慕也没有意义,泾县这个核心圈已经迁满了。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杨氏庇护的其它地域。

    首选青州,青州共有六个县,除去已经无法迁入的泾县,还剩下五个县域可以迁徙。

    于是,第一波迁徙大潮席卷……

    聪明的人,提早动身的人,抢在了前头,抢到了机会,这五个县虽然比不上最核心的泾县,但却是靠近泾县的第二核心,所以百姓们蜂拥而来,拖家带口的迁徙奔赴。

    五个县很快就迁满了。

    其实,不能算是满,因为,每个县只落户了十万人……

    据说是杨相公麾下的官员们多方考量,通盘计算这五个县可以保证民生的底限,经过几次三番的激烈争辩之后,最终由杨相公亲自拍板定下数额。

    每县,允许迁入十万,五个县,恰好是五十万。

    晚来的百姓很苦恼,不免会滋生各种抱怨,毕竟他们拖家带口长途跋涉,一路上熬过了无数艰难艰辛,想不到只因为晚了一步,竟然就失去了落户的资格。

    自古以来的底层民众,很可怜,但是,也是最容易滋生抱怨的。

    抱怨如果无法及时化解,很容易就会酝酿成怨气,一旦大量百姓心怀怨气,则又容易引发不好的事端,比如,被某些有心人挑拨怂恿……

    幸好,杨相公麾下的官员们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

    所以当五个县停止迁徙落户的当天,五个县同时在界碑之处张贴了告示,并且各县衙门全都派出大量书吏,不断在迁徙大军之中宣读告知和讲解。

    “乡亲们,乡亲们,抱歉呐,先对大家说一声抱歉……”

    “你们千里迢迢而来,选择我们县域想要落户,说实话,我们作为本县的书吏感觉荣耀无比。”

    “但是,但是,真是没办法啊!”

    “我们想把大家都落户,可我们得考虑将来的民生。”

    “你问我民生是啥?”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

    “民生,是咱们杨相公最先说过的词,大体意思是说,百姓的各种生活所需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