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你能打赢杨氏军队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飞禽传书飞向各地,宛如吹动一池春水。

    如涟漪般,慢慢变成波澜。

    此前金国传告天下,宣称允许杨一笑裂土封王,那时候,各方反应还算平稳。随后使节团南下,沿途大肆宣扬,那时候,各方反应已变成了激烈辩驳。

    杨一笑会不会接受圣旨?

    世上有人能抗拒封王吗?

    他到底是中原的英雄,还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枭雄,如果他真的接受金国圣旨,他对云朝算不算不忠不义的乱臣贼子。

    争辩的十分激烈,读书人占了上风。从故纸堆里翻出忠义无双的各种典故,进而引导舆论向乱臣贼子的方向走……

    只要杨一笑接受金国圣旨,那他就是不忠不义的恶贼。

    然而当金国再次昭告各地时,宣称会以举国之力保护杨一笑北上,各地的激烈争辩反而消失了,那些不久之前还义愤填膺的读书人心里只剩下羡慕。

    裂土封王啊!堪可成为男人一生第二大的成就,除了自己开国当皇帝,这世上还有比裂土封王更大的伟业吗?

    无数的羡慕嫉妒恨,无数的眼红和不甘,最终化作咬牙切齿的咯咯响,在夜深人静没外人的时候怒骂一句:这狗贼,真该死。这金国,真该死。

    都言读书人有大义,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然而真正到了事头,长街怒斥的胆气都没有。

    只敢在夜深人静时,且是没有外人时,才敢骂出自己的心声,饱含着嫉妒和不平。

    他们不是恨杨一笑答应封王,他们恨的也不是金国昭告天下,他们恨的是,为什么不是自己有此待遇。

    妒火攻心,自然想骂。

    却又不敢大骂!

    害怕事后追究。

    金国身为当今天下第一势力,前不久刚刚占了云朝大半疆土,攻城略地,横扫披靡,读书人都是头脑聪明之辈,他们深知改朝换代乃是历史法则,如果将来金国再次南下并且灭掉南云,那么他们这些读书人都将是金国之民。

    读书做官,已成为士林刻进骨子里的渴望,而等到金国掌管中原时,他们会为了民族大义不去科举吗?不会的,他们这些读书人知道自己不会的。

    他们仍旧会参加科举,为了一官半职而疯狂,如那争抢骨头的狗,不在意扔骨头的主人是谁。

    所以,他们害怕金国事后追究,将来还要做官呢,还要从主人手里咬骨头呢,怎么可能得罪主人,丢了自己的未来可不值。

    同样的,他们也害怕杨一笑事后追究,如今现在大肆辱骂,将来如果杨一笑成了主人该咋办?

    到时候,自己还考不考科举了?

    自己还能有一官半职吗?

    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摇尾讨好,欢天喜地的争抢一根根骨头啊。

    所以,所谓的读书人骨气没人展现,不见长街怒斥者,只有夜深人静的一声不甘心:这狗贼,真该死,这金国,真该死。

    从涟漪,到波澜,但是,并没有变成风浪。

    哪怕是南云的朝堂之上,对此竟然也诡异的平静,除了有几个御史为博名声,上了一份请求皇帝斥责杨一笑的奏疏,再无大臣发声,都在默默观望。

    斥责!

    而不是治罪!

    号称铁骨铮铮的御史,奏疏的用词谨慎胆怯,只奏杨一笑此事有错,不该接受金国封赏,故而按律应该由陛下申斥一番,但是没人敢提不忠不义的说法。

    几份奏疏,留中不发。赵构这位南云的开国之帝,似乎忍下了杨一笑接受金国封王。

    ……

    临安城外,背嵬军营。

    武先生看完飞禽传书,神情平静如同无波的古井。他目光幽深,不带一丝涟漪,只是在眼神深处,隐藏着浓浓的无力之感。

    营帐之外,脚步声响,一员武将躬身而入,冲着他拱了拱手。

    武先生抬头,脸上显出温和,问道:“岳将军来此,有何事要办?”

    岳将军再次拱了拱手,随即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声音颇为冷厉道:“江淮孙氏,以陈粮代替新粮,且在供应之时偷秤,每一千石军粮就敢偷秤五百石……”

    “还有临安王氏,在军械上动手脚,每三百支箭羽之中,竟有高达一百支不带箭头,甚至连岳某几次三番强调的破甲箭头,他们也敢用劣质的铁箭头冒充。”

    “浙西卫家,自诩国戚,我背嵬军士卒操练极其艰苦,陛下曾严令要满足肉食供应,然而卫家却以腐肉掺杂,让几千士卒吃坏了肚子。”

    “还有……”

    武先生听着岳将军的愤慨,眼神深处的无力感又浓了几分。

    最终,岳先生指着那张纸,沉声道:“所有的违纪情况,岳某皆都陈列于此,武先生身受帝恩,为陛下操劳兵马之事,现在有蠹虫向军营伸手,岳某希望武先生可以秉公直断。”

    秉公直断?

    武先生心中苦笑一声。

    岳将军说的轻松,但他怎么秉公直断?

    江淮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