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真狠啊,国号大唐,帝号洪武【本章剧情绝对高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逢重阳,茱萸插遍。

    天下各大势力不管愿不愿意,也不管心里有没有暗怀鬼胎,全都派出浩大的使节团,奔赴青州泾县进行观礼。

    这一日,天高云淡,杨一笑身穿龙袍,登上高台祭告苍天。

    自古开国之帝,诏书分为两版,一个版本是念给天上听,另一个版本则是通传天下,而杨一笑登高之时,念的便是祭天版本。【希望大家不要跳过,这两份诏书有很大伏笔】

    “青天在上,诸天鬼神!”

    “唯吾华夏黎民之君,承天地山河之运,绍皇统,立国基,以护天下,庇千万民。”

    “唯我祖宗,上承杨隋,远绍黄帝,天熿贵胄,开德继远,万民景从。”

    “吾,杨一笑,自幼困苦,锐意上进,于故土青州之地,仁义之名广传,又光复幽云十六州,收盐产丰硕之密州,向于南云索取,大江以北三州,向于北金索取,临海贫瘠三州……”

    “此共二十四州,以为立国之基。”

    “吾功绩,报如下。”

    “于中原江淮大水之际,救四万流民以供衣食,代为抚养幼小,八百孩童成活。”

    “于中原一次国难之际,允二十万流民迁徙入住,以工代赈,助民养家。”

    “此后两载,光复幽云,又助一百五十万百姓,背井离乡于我杨氏安家落户,田园阡陌,鸡犬相闻,有长者泣而跪吾曰,此民生祥福之地也。”

    “又一载,国难再起,中原千里河山,过半归于北金,吾以莫大决心,亲冒弓矢上阵,守我百万黎民,解救汉奴三十万,时有大贤欣然感慨,泾县杨大郎民族脊梁也。”

    “功绩累累,难以赘述,今以万民景从之心,上告诸天苍穹神鬼,我杨氏,立国也。”

    “吾此之称帝,欲效仿先贤,功学五帝,德习三皇,愿庇黎民,绵延代代。”

    “又因祖宗杨氏,曾开大隋之国,累积二世,传于大唐,吾自幼饱读史书,悠然神往隋唐威压四海之伟业,吾愿秉承此祚,定下国号为唐。”

    “定都燕州,改称燕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愿我华夏气运,如同涛涛洪流,又祝武运冲天,威伏庇护四海,是故,以洪以武,定吾帝号。”

    “吾便是,杨氏大郎,洪武大帝,于此昭告苍天,今为洪武元年。”

    ……

    秋风习习,声音朗朗,杨一笑站在祭坛上念诵的诏书,被清风送进了无数观礼者的耳中。

    当他念到救苦救难百万流民,南云的观礼使臣不由脸色讪讪,只觉四周无数目光火辣辣看来,全都是嘲讽和嘲笑的味道。

    而当他念到亲冒弓矢上阵,从狼族手中解救三十万汉奴,无数目光又看向北金使臣,各种嘲讽的声音络绎不绝。

    在最后,当所有人听到杨一笑的国号名称,顿时所有人的心里咯噔一声,都被‘唐’这个字眼震慑心神。

    好家伙,大唐!

    杨一笑竟然把国号定为大唐!

    这是何等的雄心壮志?这是要重现汉唐雄伟啊?

    还有,还有,帝号听起来也引人警惕……

    以洪以武,帝号洪武,这莫非是打算以武力杀出个滚滚洪流的气运,让他的大唐基业威服四海雄霸天下吗?

    各方势力的使臣们,心里无不生出凛然,只不过脸上却丝毫没有表露,反而个个喜气洋洋的大声道贺。

    “吾等,恭贺洪武大帝,开国立业登基。”

    不管心里是不是情愿,嘴上喊的那叫一个欢实,随即就见杨一笑缓缓转身,目光俯瞰着高台之下,莫名有一种气势,让无数观礼之人低头。

    所有人都明白,这就是帝王,哪怕杨一笑不是己国的帝王,但他们也要奉上对帝王的尊敬。

    帝王者,日下之王也,苍天在上,大日高悬,帝王便是苍天和大日之下的第一王,代替上苍掌管和行使着牧养人间的权柄

    无论属不属于这个国,都要对这个国的帝王尊敬,这就是古法,这就是古礼,哪怕是相互正在敌对的国家,敌国之臣见了彼国帝王也要见礼。【这里别喷,古代就是这样,当然也有不顾礼法苛待亡国之君的人,基本上都要在史书上留个骂名。】

    突然……

    轰隆隆!

    四十九尊红衣大炮,向天齐射吞吐红光,又有七千重甲铁骑,宛如洪流般狂奔。

    这是立国大典的演兵,让诸方势力观睹军威,说白了就是展示肌肉,你们看我杨氏牛不牛叉。

    各方使臣听着轰隆的炮声,看着那人马具甲的铁骑,人人心里发寒,只觉脊背僵冷,甚至就连同样拥有铁骑的金国使臣,这一刻也忍不住悄悄咽了口唾沫。

    “杀,杀,杀!”

    忽然远处又响起震天之声,但见十数万大军列队出现,声势之浩大,威压着人心。

    最前方,是盾阵!

    两万名魁梧大汉,手中持着厚重铁盾,轰的一声,铁盾齐齐插地,瞬间组成一道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