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回母校参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晚上躺在床上,宋舒茜还觉得有点激动,完全睡不着。

    卫建国拍拍她的背,“怎么了?” 宋舒茜说,“我就是有点不敢相信,居然可以在长江上面修一座桥,用的都是钢筋水泥,那么重的火车跑过去,还能安然无恙。”

    卫建国给她解释,“当时竣工,为了测试桥的承重,安排了118辆坦克,排成一队通过。

    这事儿还上了报纸,用了很大篇幅报道,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宋舒茜想到什么说,“先烈们看到这一幕,一定会觉得骄傲。”

    她又问,“建国,你说我能做点什么?其实我一直都是被推着前进的,一直没什么事业心。

    我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 卫建国自然了解自己的媳妇儿,“你已经做的很好的了,你摸摸手上的茧子,是长时间握笔形成的。

    上面交给给你的工作,无论多难,你都不曾抱怨,认真完成。

    这次离开,老领导很舍不得你这个得力干将。还一直说是我耽误了你。

    媳妇儿,谢谢你,没有你照顾家里,照顾两个孩子,我没办法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两口子难得感性,相互感谢了许久。

    他们都能看到对方为了这个家的付出。

    并深深感谢对方。

    宋舒茜也想到了自己想做什么。她说,“老公,我觉得我们国家不会一直这样。

    一个国家不能把自己的历史丢了。

    我懂历史,也认识文物。

    以后找到机会就收一些,都放在宝葫芦里。

    等以后,我要建一座博物馆,像四九城历史博物馆那样的,让后人能看到老祖宗的智慧。

    如果有生之年,我做不到,就让孩子们帮我实现”。

    卫建国搂紧媳妇儿,她就是这样,看似没心没肺只爱自己,实则心怀家国天下,愿意为之付出。

    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越来越爱这个国家了。

    也越来越有归属感。

    之后的日子,他们一家人生活在这座小院,慢慢融入金陵城。

    两个孩子和附近的孩子们混熟了,每天都会带着墨影和福点跟着孩子们跑出去玩。

    闪电嫌弃他们幼稚,会在一旁看着他们。

    邻居们也知道了这家住着的,是以前的宋家小姐,她嫁了个军官,现在是官太太。

    宋舒茜没事儿了也会出来和婶子大娘们聊聊天。

    听她们讲讲曾经的金陵城。

    正聊着乐乐跑回来,扑进妈妈怀里,“妈妈我们要去哪里上学?什么时候上学?”

    “上学呀,你们不在这里上学。过段时间我们要去爸爸工作的地方。

    但妈妈可以带着你们去看看我小时候上学的地方。要不要去?” “要去,妈妈,乐乐要去”。

    宋舒茜看了看表,“去喊哥哥,咱们回家换个衣服就去”。

    休息在家,一家人的时间很自由,可以说走就走。

    叫了个人力车,宋舒茜带着家人来到她的母校。

    和门卫说了好一会儿,又给他看了卫建国的证件,最后宋舒茜靠着她的脸和名字得以进入。

    卫建国打趣,“媳妇儿,你还挺有名”。

    宋舒茜嘚瑟,“是宋家比较出名,奶奶的人缘很好,也愿意帮助旁人”。

    在宋舒茜眼中,宋奶奶是个顶顶厉害的人,宋家能一直安然无恙,都是她的功劳。

    校园里,一帮孩子正在上音乐课,老师弹着手风琴,旁边还有学生吹着笛子,一个女生用古琴配合,全班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嘹亮。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纯真而灿烂的笑容。

    让人看了不自觉跟着嘴角上扬。

    安安乐乐更是跟着一起唱起来。

    她们和大家上了一节音乐课,和老师告别,继续在学校里逛。

    卫建国问,“媳妇儿,这边学校都学这些乐器?”

    “以前是可以选择的,每个人都能选自己喜欢的,我选了钢琴。现在就不知道了。”

    卫建国感慨,“这里很好”。

    宋舒茜给他解释,“这所学校是以前的教会学校,教的东西会比较西式一点。现在变成公立学校,很多东西也没有变。”

    走到操场的另一边,这边的学生就没那么轻松了。

    他们正在学农,给菜地浇水,拎着桶去提水,回来再浇地。

    一个个热的小脸红扑扑。

    宋舒茜他们也不做打扰,继续往其他地方走。

    在一个教室外,他们看到里面的学生,正在学木工。

    有一些用来做木工的工具。

    宋舒茜问,“学校还教这个?”

    魏建国捏捏她的手指,“这是你的母校”。

    “我当时没学过这个,不过我们那时候也不学种地呀。”

    看来现在改变的还挺多。

    安安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