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额尔古纳湿地公园(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52种,这里也是国家濒危保护鸟类生存繁衍的重要栖息地。额尔古纳湿地是东北亚鸟类迁徙、停歇与繁殖的重要通道及栖息地。

    每年春天,大批迁徙的候鸟将这里营造成一个鸟类博物馆,包括国际濒危鸟类及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如:白尾海雕、天鹅、鸿雁、苍鹭、丹顶鹤等,鸟类总数量达230余种。紫貂、原麝、貂熊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也在这里繁衍生息,各种珍禽异兽与这里的群山、草原、森林、湿地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体系

    主要景观

    黑森林岛

    景点设置:听涛桥-森林氧吧-独木桥-梅花桩-多彩湿地-柳林漫步-密林探险-丛林野趣-林海听涛。

    线路全程:2.3km。

    黑森林岛占地22.42公顷,岛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丰富,是天然的植物园,岛内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5000~个\/立方厘米,是天然氧吧,适宜进行森林康养。

    鸟岛-康大街悬崖

    景点设置:飞龙桥-鸟岛(观鸟屋)-望涯桥-观柳步道-白桦林-康大街悬崖(3处观景平台)。

    线路全程:3.2km。

    鸟岛占地23.01公顷,是观鸟、赏鸟的佳地,可睹蓑羽鹤、赤麻鸭、花尾榛鸡、鸳鸯等野生鸟类的风采。

    建设背景

    品牌建设

    2012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同意河北尚义察汗淖尔等85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林湿发[2012]341号)文件,批准建设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017年12月22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林业局关于2017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林湿发[2017]148号)文件,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基础建设

    湿地公园共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即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

    湿地保育区面积9663公顷,湿地恢复区面积177公顷,宣教展示区面积750公顷,合理利用区面积1318公顷,管理服务区面积164公顷。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构筑根河湿地资源保护体系,维护湿地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管理机构

    2013年4月经呼伦贝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呼机编办发﹝2013﹞20号文件),成立专门的建设管理机构——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是隶属于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副处级事业单位,下设党政办公室、科研监测与宣教网络信息中心、资源保护管理科、经营管理科、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站等部门,核定编制10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共有在编及聘用人员26人,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9人,专科15人。

    管理局负责湿地公园的建设、运营及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人才队伍齐整,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执行到位

    价值意义

    构筑完整保护体系

    湿地公园内的根河上游,建立了内蒙古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湿地公园西界与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作为联系纽带,完整的保护着根河流域及两岸的沼泽,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区域。

    保障流域生态安全

    根河作为额尔古纳河重要的支流。流域面积km2,河道平均比降0.73%。根河湿地为亚洲第一湿地,是中国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额尔古纳河自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流入后水量大增额尔古纳河上游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呼伦湖以达兰鄂罗木河同额尔古纳河相联连,盛水期湖水北流注入额尔古纳河,枯水期额尔古纳河倒灌回流呼伦湖根河与其他众多支流共同确保额尔古纳河的水系生态安全,确保森林草原的生态屏障安全。

    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公园内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系统汇聚,交错分布;植被具有森林草原汇合特征,生态条件的分化和植物区系成分的多方汇合,使湿地公园内植被类型及其组合也形成了相当复杂的格局有6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13个群系主要有阔叶林阔叶灌丛草原草甸沼泽及草塘植被类型,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景观上呈现出河流沼泽草甸草原灌丛等多样性,在生物种类上仅维管束植物282种,脊椎动物252种,未被记录的低等生物更是巨大.脊椎动物尤为鸟类为主,价值较大,每到春秋季节,迁徙的鸟类分布于湿地公园的沼泽地和河流、水域上,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因此,湿地公园具有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是根河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河湿地物种丰富,是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是全球鸟类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曾是丹顶鹤的繁殖地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