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北戴河鸽子窝看日出(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一带(秦皇岛沿海地域)开展大规模求仙活动,期间,曾住北戴河。

    秦皇求仙图

    汉代

    北戴河金山嘴一带的碣石港是当时中国的三大军港之一。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从泰山北巡海上在此筑“汉武台”。公元207年,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凯旋,途经河北碣石山时,赋诗《观沧海》,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天下名篇。

    《观沧海》

    清代

    清末开始,北戴河作为避暑度假区兴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国修建津山铁路,从天津修到山海关,途径戴河北岸。在勘测铁路线路过程中,英籍工程师金达发现北戴河海滨风光秀丽,沙软潮平,气候宜人,是海浴和避暑佳地,便在此设立了一站,命名为“北戴河站”。

    北戴河火车停车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划定戴河口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向内三千米为避暑地,准中外人士杂居。北戴河的范围从一个村落、一个车站,逐渐演变为北戴河南部滨海的区域。这一时期,北戴河建成避暑别墅近百座,被御批为“与中外人士杂居”避暑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的各国人士避暑之地。

    中华民国

    1916年,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来到北戴河,在1919年成立了地方自治团体北戴河海滨公益会,规划市政,修筑道路,开辟公园,整修古迹。20世纪20年代,北戴河有了“远东罕有其匹”“东亚避暑地之冠”的美誉。康有为、梁启超、周学熙、朱启钤[qián]、张学良、徐志摩、胡适等诸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轶事。北戴河旅游行业兴起,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据1936年北戴河海滨人口调查显示,当时住在北戴河海滨的中国人有 7902人,外国人有2535人。

    北戴河创造了中国旅游史上的数个第一,如第一幅旅游招贴画“仕女骑驴图”、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航空旅游航线、第一个旅游公司、第一个旅游避暑地自治组织——海滨公益会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

    北戴河

    “九一八”事变后,北戴河逐步被日本人所控制。1940年4月,日本在北戴河海滨开设“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社员休养所”。5月,日本驻天津陆军特务机关强占陆庄小河以西土地建日本陆军医院,供侵华中负伤生病的官兵治疗休养。

    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接收北戴河,北平官员及一些富商大贾决定恢复北戴河作为避暑胜地,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后,东北解放军挺进山海关,到11月26日,北戴河获得解放,并建海滨区公所,属河北省秦榆市。1949年4月28日,改秦榆市为秦皇岛市,北戴河属之。

    北戴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和现任的中央几大领导都曾到这里办公和休息,北戴河因此受世人瞩目。

    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来到北戴河海滨,成为第一个来此休养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住在原铁路宾馆1号楼。1950年8月,又有李富春、杨尚昆、聂荣臻、黄敬等中央领导到北戴河海滨疗养。1950年初,经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亲自选择,批准在北戴河建设外交人员休养所。1952年,中组部疗养院移交给中共中央办公厅,改名为中直机关疗养院,规定中直机关的干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养的假期。[17]1954年夏天,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休养,写下《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1953年,行政区划上的“海滨区”易名为“北戴河区”。1954年,中直疗养院改名为中直干部休养所。

    地理

    位置境域

    北戴河是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下辖的一区,位于北纬39°47′48″-39°53′17″,东经119°24′08″-119°31′58″。地处河北省东北,东、南临渤海,西、北与抚宁县接界,东北与海港区毗邻。戴河自北向南流淌,汇入渤海,北段为北戴河,南段为南戴河,北戴河段海岸线长达22.5千米。北戴河区距离秦皇岛市人民政府19千米,距离北京不到300千米。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584千米,秦皇岛港11.1千米,山海关机场29.4千米。

    气候

    北戴河区地处中纬暖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季风环流风带。阳光充足,气候温宜,雨量适中,空气质量高,四季分明[32],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700--2850小时之间,年日照百分率在62%左右,夏季日照百分率较低,7月份最低,日照百分率仅48%,其他季节大致相当。[33]每年最高气温超过30c的天数,平均只有7.6天,[29]年平均气温12.1c,暑假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