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补给的艰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由于秦国的后勤补给方式,从陆路变成了水路,对于魏国来说,原先的拖延计划全面破产。

    所以,此时,魏国想指望秦国的后勤出现问题,从而被迫停止攻魏的行为也已经破产了。

    按理来说,此时的魏国,应该改变策略,放弃和秦国的全面对峙。

    毕竟,秦国的后勤补给方式已经证明,持久战对于魏国是不利的。

    魏国此时,应该改变策略,比如说,放弃和秦国大军在边境的长期对峙,转而让秦军深入魏境 拉长秦国的补给线。

    虽然说,不知道秦国用什么方式,把谷河径从山路变成了水路,但是,在离开山脉地区以后,秦国的补给线依然是陆路,如果魏国可以做到坚壁清野,那么,通过拉长秦国的补给线,魏国依然有机会粉碎秦国此次攻魏行动。

    但是,之前的错误情报,让魏国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定,此时,二十六万魏军,已经尽数堆积在了秦魏边境绵延数百里的边境线上。

    魏国确实可以放弃和秦军在边境线的对峙行动,但是,这意味着,魏国需要在三十万秦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让二十六万魏军,完成撤退行动。

    要知道,秦魏两军对峙的战线有数百里。

    不管魏国方面是先集结大军再撤退,还是直接从数百里长的战线上撤退,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秦军不是傻子,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魏军撤退。

    在两军互相对峙的情况下,一旦有一方主动撤退,那么,另外一方必然会发动打击。

    尤其是,此时的秦军,不但在战力上拥有优势,在兵力上也拥有优势。

    对于秦军来说,他们如果想撤退, 那么可以依靠比魏军更多的兵力,比魏军更强的战力,将秦国大军分成数个部分,然后各个部分的秦军,再交替掩护撤退。

    魏国就算想要追击,在秦军断后部队的掩护下,魏国大军很难占到什么便宜。

    可魏国大军想当着秦国大军的面,安然撤退,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首先,秦军在战力和兵力上的优势 不是白白存在的。

    魏军如果想要当着秦军撤退,那么,秦军一旦全军压上,魏军安然撤退的可能性不大。

    公孙袅预计,魏军一旦撤退,秦国三十万大军,必定会直接压上。

    三十万对二十六万,秦军兵力比魏军多四万,如果算上秦军的战力优势,秦军拥有的优势,实际上可不止只是多了四万人而已。

    要知道,秦军三十万,其中,战兵的数量起码在一半以上,而魏军呢?

    二十六万大军,战兵的数量只有十万 一名战兵起码可以等于两名辅兵。

    所以,如果按照战力来计算,秦军的实际兵力优势,足足比魏军多出十几万。

    如此巨大的优势,魏军拿什么保证在秦军的追击下安全撤退?

    靠如今秦魏边境那修筑时间仅仅只有几年的边境长城?还是靠沿线少数几座坚固的城池堡垒?

    说白了,在战略上占据劣势的魏军,想要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取得战场上面的主动权,太难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公孙袅想撤,但是根本撤不了。

    而为了应对这场秦魏之间的战事,魏国方面,已经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

    超过百万人口在为魏国大军承担运输任务。

    陆安此时,已经把魏国的国力用到了极限。

    当陆安得知,秦军的补给居然是水路时,他也是大吃一惊,可就算陆安知道了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办法改变。

    秦国之所以将谷河径改造成为水库 以满足粮食运输,除了谷河径适合以外,还因为,谷河径东端的出入口所在的位置,对于秦国有利。

    谷河径东端出口,远离黄河,这代表,不管是秦国还是魏国,都无法利用黄河进行水路补给。

    虽然说,魏国方面因为是平原地带,补给比山地容易,但是,秦军在谷河径东端和魏军交战,魏国同样无法利用水路进行物资补给。

    因为,在秦魏两军对峙的战场周围,可以使用的水路运输路线,最近的也有三百里的路程。

    这代表,魏国的水路运输只能到达距离战场三百里的地方,然后就需要使用陆路进行运输。

    三百里的陆路运输,足够让魏军付出巨大的代价了。

    而魏国为了维持这三百里的路程,已经调动了全国绝大多数青壮年。

    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将成年壮女编入到了补给部队当中。

    不过,魏国依然在咬牙死顶。

    而秦魏两军在进行对峙的同时,秦国方面,却从三十万大军当中,抽调了数万人,去干一件事,那便是,挖掘河道。

    秦军调动五万人,从谷河径东端出口的位置,沿着之前运输粮食的甬道,开始进行挖掘。

    秦军耗费大半个月的时间,挖掘出了一条宽两丈,深一丈的水道,用来作为补给运输的路线。

    尽管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