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灭郑(1/2)
三路秦军,超过十五万秦军,出现在了新安城下,而此时,守卫新安的郑军不过一万五千,哪怕郑国方面,第一时间,召集全城青壮守城,新安的守卫力量,也不过才四万人而已。
现在,郑国面临的状况是,郑国军队的主力,已经被秦军歼灭,此时郑国各地的残余军队,不管是常备军还是临时征召的军队,或者是各个地方的守备部队,加起来的总人数,都没有六万。
而秦军则超过十五万。
新安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外部的支援。
而在兵临新安的第四天,秦军对新安发动了进攻。
黄河水道的打通,让秦军的补给线彻底通畅。
获得了源源不断支援的秦军,开始了对新安的强攻。
虽然说,新安十分坚固,但是,新安作为郑国首都,可不是一座小城。
新安分为内外两城,新安人口常住人口超过二十万。
整座新安城的外城墙长度,便达到了二十多里。
新安城的总面积,大约有九平方公里。
而二十多里长的外城墙,驻守的正规军队,只有一万五千人,平均分配下来,一里城墙的驻守兵力,只有六百多名士兵。
虽然还有不少青壮年,可是,这些临时征召起来的青壮年,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素养,对于秦军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实际上,新安城墙上郑军的守备密度更小。
毕竟,内城还需要军队守备,城内的一些重要地点,同样需要军队驻守。
因此时,新安城城墙上面的实际守卫兵力密度,连五百人一里都没有。
由于守卫兵力不足,秦军十几万,采取了四面进攻的方法。
对新安城四面城墙进行了全面进攻。
让新安城的郑国守军,根本无法调动起来,进行防御。
只能把本来有限的兵力平摊到整个新安城。
而攻城的秦军,则以少量精锐为先登之士,在其他秦军的掩护下,迅速登上城墙。
只要秦军可以登上新安城的城墙,那么,城上防守的郑军根本无力抵挡。
所以,哪怕秦军的攻城器械不完备,依靠战力和兵力上的优势,秦军还是在开始进攻的第二天,便登上了新安城的城墙。
当秦军先登之士登上城墙以后,守卫新安的郑军便算是彻底失败了。
大量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在面对秦国正规军时,不但没有成为协助守卫新安的力量,反而还成为了造成混乱的关键。
大量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在看到秦军登上城墙以后,便扔下武器,转身逃跑了。
于是,在攻城战开始的第二天,秦军便拿下了新安城的外城。
残余的郑国守军,撤退进了新安城内城,妄图继续抵抗秦军。
而高平,曹顺,李嗣业三人,对于退守内城的郑军,没有再命令大军强攻,而是采取了火攻。
秦军拆除了大量的房屋,在内城下堆积起来,随后一把火点燃。
期间,秦军不断的向内城城墙增添燃料,保持大火不灭,大火一直持续了两天。
而在秦军的火攻面前,新安内城很快便陷落。
在秦军采取火攻的第二天傍晚,新安内城方面,便选择了投降。
至此,郑国正式覆灭。
而相比于郑国新安的攻城战,魏国安邑的攻城战更加难打。
首先,魏都安邑的城防工事太过坚固,不说其他的,单单是安邑外面的护城河,就让秦军看了头疼。
其次,魏国比郑国大很多,哪怕魏国之前已经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可是,魏国方面,依然可以组织起不小的力量 前来救援安邑。
晏明在完成分兵以后,并没有着急进攻安邑,而是率领秦军,等待攻郑的结果。
当黄河水道被打通的消息传来以后,晏明立刻率领十二万秦军前往魏都安邑。
而陆安在晏明等待攻郑战况的时候 向魏国还可以控制的所有地区,发出了勤王的君令。
陆安要求魏国各郡县,组织兵力,前来安邑勤王。
由于晏明在等待攻郑的结果,让靠近安邑的魏国地区,得以将兵力和粮草转运进安邑城。
因此,当晏明率领十二万秦军,抵达安邑时,魏国方面,已经在安邑城内集结了八万多人进行守卫。
而晏明在率领秦军抵达安邑以后,立刻开始安排围城事宜。
秦军进攻安邑的兵力尽管只有十二万,但是,晏明麾下却拥有大量的骑兵。
晏明麾下拥有骑兵五万多人,可以说,接近一半的秦军,都是骑兵部队。
晏明在抵达安邑以后,将十二万秦军,直接撒了出去,在安邑四周,建立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座营垒。
分为多层,将安邑包围了起来。
每一座营垒之间的间隔,不过数里。
陆安看到,秦军将十二万人分散到安邑四面,于是,
现在,郑国面临的状况是,郑国军队的主力,已经被秦军歼灭,此时郑国各地的残余军队,不管是常备军还是临时征召的军队,或者是各个地方的守备部队,加起来的总人数,都没有六万。
而秦军则超过十五万。
新安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外部的支援。
而在兵临新安的第四天,秦军对新安发动了进攻。
黄河水道的打通,让秦军的补给线彻底通畅。
获得了源源不断支援的秦军,开始了对新安的强攻。
虽然说,新安十分坚固,但是,新安作为郑国首都,可不是一座小城。
新安分为内外两城,新安人口常住人口超过二十万。
整座新安城的外城墙长度,便达到了二十多里。
新安城的总面积,大约有九平方公里。
而二十多里长的外城墙,驻守的正规军队,只有一万五千人,平均分配下来,一里城墙的驻守兵力,只有六百多名士兵。
虽然还有不少青壮年,可是,这些临时征召起来的青壮年,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素养,对于秦军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实际上,新安城墙上郑军的守备密度更小。
毕竟,内城还需要军队守备,城内的一些重要地点,同样需要军队驻守。
因此时,新安城城墙上面的实际守卫兵力密度,连五百人一里都没有。
由于守卫兵力不足,秦军十几万,采取了四面进攻的方法。
对新安城四面城墙进行了全面进攻。
让新安城的郑国守军,根本无法调动起来,进行防御。
只能把本来有限的兵力平摊到整个新安城。
而攻城的秦军,则以少量精锐为先登之士,在其他秦军的掩护下,迅速登上城墙。
只要秦军可以登上新安城的城墙,那么,城上防守的郑军根本无力抵挡。
所以,哪怕秦军的攻城器械不完备,依靠战力和兵力上的优势,秦军还是在开始进攻的第二天,便登上了新安城的城墙。
当秦军先登之士登上城墙以后,守卫新安的郑军便算是彻底失败了。
大量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在面对秦国正规军时,不但没有成为协助守卫新安的力量,反而还成为了造成混乱的关键。
大量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在看到秦军登上城墙以后,便扔下武器,转身逃跑了。
于是,在攻城战开始的第二天,秦军便拿下了新安城的外城。
残余的郑国守军,撤退进了新安城内城,妄图继续抵抗秦军。
而高平,曹顺,李嗣业三人,对于退守内城的郑军,没有再命令大军强攻,而是采取了火攻。
秦军拆除了大量的房屋,在内城下堆积起来,随后一把火点燃。
期间,秦军不断的向内城城墙增添燃料,保持大火不灭,大火一直持续了两天。
而在秦军的火攻面前,新安内城很快便陷落。
在秦军采取火攻的第二天傍晚,新安内城方面,便选择了投降。
至此,郑国正式覆灭。
而相比于郑国新安的攻城战,魏国安邑的攻城战更加难打。
首先,魏都安邑的城防工事太过坚固,不说其他的,单单是安邑外面的护城河,就让秦军看了头疼。
其次,魏国比郑国大很多,哪怕魏国之前已经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可是,魏国方面,依然可以组织起不小的力量 前来救援安邑。
晏明在完成分兵以后,并没有着急进攻安邑,而是率领秦军,等待攻郑的结果。
当黄河水道被打通的消息传来以后,晏明立刻率领十二万秦军前往魏都安邑。
而陆安在晏明等待攻郑战况的时候 向魏国还可以控制的所有地区,发出了勤王的君令。
陆安要求魏国各郡县,组织兵力,前来安邑勤王。
由于晏明在等待攻郑的结果,让靠近安邑的魏国地区,得以将兵力和粮草转运进安邑城。
因此,当晏明率领十二万秦军,抵达安邑时,魏国方面,已经在安邑城内集结了八万多人进行守卫。
而晏明在率领秦军抵达安邑以后,立刻开始安排围城事宜。
秦军进攻安邑的兵力尽管只有十二万,但是,晏明麾下却拥有大量的骑兵。
晏明麾下拥有骑兵五万多人,可以说,接近一半的秦军,都是骑兵部队。
晏明在抵达安邑以后,将十二万秦军,直接撒了出去,在安邑四周,建立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座营垒。
分为多层,将安邑包围了起来。
每一座营垒之间的间隔,不过数里。
陆安看到,秦军将十二万人分散到安邑四面,于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