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南阳和江汉地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秦国明明有能力,直逼楚国首都,为什么却只要一个南阳地区呢?

    原因其实非常非常简单,那便是,李言希望可以控制这次战争的规模。

    在发动战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便是,发动战争的规模,在开战以后,会迅速失去控制。

    比如说,原先,仅仅只是希望打一场十万人规模的战争,但是,因为一些原因 直接导致战争规模失去控制,从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变成了二十万,乃至三十万,四十万规模的战争。

    要知道,战争规模失控,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本来,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在保持战争的情况下,秦国内部的生产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秦国可以轻松的维持前线十万大军的作战。

    可一旦战争规模失去控制,秦国被迫向前线投入更多军队,那么,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秦国内部的生产生活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国家对于更多的军队,维持的成本也会加大。

    从而导致国家财政出现严重问题。

    其中,最典型例子便是脚盆鸡侵略种花家。

    在三七年,脚盆鸡原先其实只是想要进行一场局部战争,以侵占一部分土地为目标,等完成对新占领土地的蚕食以后,回完血,再蚕食下一块土地。

    但是,在战争开启以后,脚盆鸡方面,便失去了对战争规模的控制。

    导致一场局部战争,升级成为了全面战争。

    从而使得脚盆鸡深陷战争泥潭。

    而反面例子则是种花家的两次对外自卫反击战。

    对白象,在大比分领先,三个吊打一个营,可以威胁白象首都的情况下,选择了停止战争。

    对越猴,本着打完就走的原则,避免了和白头鹰一样,在越猴那里越陷越深。

    种花家的两次自卫反击战,便是很好的控制了战争规模,不但赢得了主动权,同时还避免种花家深陷战争泥潭。

    而此次秦国伐楚,其实也是有一样的问题 那便是控制战争规模。

    李言要的是和楚国打一场局部战争,而不是和楚国打一场全面战争。

    有时候,占领的土地和人口,不是越多越好。

    而为了控制战争规模,李言才会选择亲自前来前线。

    因为,如果李言身在雍城的话,是很难控制战争规模的。

    就好像,这次,秦国水军大胜楚国水军,一路疯狂追杀楚国水军。

    追到江城停下,是因为李言有严令,在控制汉水的入江口以后,便必须停止前进。

    如果没有李言临近战场,在秦国水军始皇帝摸电线——赢麻了的情况下 秦国水军会不会继续往东打?

    甚至威胁楚国首都的安全。

    毕竟,脚盆鸡当初的战争规模失控,最大原因,便是决策层和执行层各行其是。

    李言如果不在前线,底下那些将领 说不定为了军功真的敢让秦楚爆发全面战争。

    毕竟,将领立军功就好了,可李言要考虑的事情就有很多了。

    所以,为了控制战争的规模,李言必须要亲临战场。

    而为什么秦国这次要把目标放在南阳地区。

    则是因为,首先,南阳地区如果控制在楚国手上,那么,秦国的核心地区 便时刻处于楚国的威胁之下。

    楚南阳地区和秦国核心地区接壤。

    虽然说,秦楚南阳地区的分界线是大片的山脉,可是,南阳距离秦国首都雍城只有六百里的距离。

    而且,秦国防守南阳地区的压力非常大。

    南阳地区作为楚国重要的产粮地,人口众多,自然,驻扎的军队数量也多。

    根据秦国的统计,楚国南阳地区有起码三十万户。

    三十万户,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的人口,如果进行极限的军事动员,保守估计,可以动员出十几万人。

    而秦国在秦楚南阳边境的驻军有多少呢?

    不到七千人。

    虽然说,秦楚南阳边境地区 地形险要,可要是楚国真的要从这里突破秦国边境,不到七千驻军,是守不住的。

    秦国之所以布置那么点军队,不是不想布置更多军队,而是没有能力布置。

    因为,秦国尽管占据了南阳西北部的西陕。

    西陕往东南十几里,便是南阳平原地区。

    可问题是,西陕往后五百里几乎全部都是山脉地区。

    少数的几处河谷平原地带的供养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在从西陕到蓝田,沿途五百多里,三个县,总人口不到两万。

    用两万人,供养七千军队,已经是严重的负担了。

    五百多里的山路,对于物资的运输是极大的挑战。

    所以,不是秦国不想在西陕布置更多兵力,实在是,补给赶不上啊,长期驻扎几万人,秦国办不到。

    而楚国之所以没有从南阳地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