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战争成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算联军可以调动海量的人力物力,硬生生解决粮食补给问题,联军就真的有能力击破汜水关吗?

    汜水关作为秦国东境最重要的关隘,长期驻扎重兵。

    汜水关单是常备军便超过了三万人。

    想靠突然袭击拿下汜水关,基本不可能办到,何况,秦国在汜水关外还有不少城池和据点,联军想要突袭汜水关都办不到。

    在于说集四国之力,和秦国打消耗战?秦国同样不怕。

    汜水关不被突破,秦国便不会伤筋动骨。

    而汜水关作为秦国重要的关隘,防御工事自然修的极其坚固。

    每一年,秦国都会对汜水关的城墙进行加固和修缮。

    可以说,汜水关的城墙比秦都雍城都要坚固。

    联军如果想要拿下汜水关,那么就得集中大量的军队。

    秦国曾经估计过,如果秦国在汜水关安排二十万守军,联军方面起码要投入超过六十万人。

    而距离汜水关最近的国家是郑国和魏国。

    郑国全国的总兵力不过十五万。

    魏国要强一些,但是,撑死不会超过三十万。

    郑国和魏国就算铁了心要和秦国开战,最多拿出三分之二的兵力。

    也就是说,离秦国最近的两个国家,出动的军队数量最多是三十万,距离击破汜水关的兵力要求,还有三十万。

    那么,这三十万只能来自于随国和楚国。

    对于随国和楚国来说,拿出三十万军队都不是问题。

    可是,调动三十万军队,到汜水关作战 对于随国和楚国来说,补给过于困难。

    随国和楚国距离秦国汜水关可比郑国,魏国要远很多。

    郑国和魏国的国力,不可能满足六十万军队的长期需求。

    所以,随国和楚国如果参战,那么参战部队的粮食补给,就得随国和楚国自己解决。

    到时候,随国和楚国军队的补给线可不是几百里,而是几千里。

    哪怕有水路运输,几千里的运输路线,也足够随国和楚国喝一壶的了。

    毕竟,距离一旦远了起来,哪怕有水路运输,需要消耗的人力和物力也是巨大的。

    随国和楚国外派军队到千里以外的地方作战,需要调动的人数绝对不会只是三十万军队,还包括数量更多的民夫。

    到时候,军队三十万,民夫上百万,就算是随国和楚国国力不弱,长期如此,也无法支撑下去。

    反观秦国,依靠汜水关的坚固城防,可以用少量军队和联军作战。

    二十万军队,对于秦国来说,还没有到极限,毕竟,秦国常备军就有四十万,在汜水关投入二十万人作战,还没有到可以拖垮秦国的地步。

    而且,秦国汜水关守军的补给,完全可以依靠水路运输来解决。

    从雍城到汜水关,不过三百多里而已。

    所以,就算联军真的想和秦国打消耗战,秦国也不怕。

    秦国完全可以用二十万军队和联军在汜水关对峙,然后自己国内继续该干嘛干嘛。

    种地的安心种地,挖矿的继续挖矿,联军根本无法影响到秦国的正常生产生活。

    而调动六十万军队的联军,起码郑国和魏国国内的生产生活一定会受到影响。

    秦国因为投入的兵力更少,后勤负担更小。

    所以,一旦联军在汜水关和秦军进行长期对峙,那么结果一定是秦国耗死联军。

    因为联军的战争成本更高。

    打仗这种事情,说白了,你没办法一棍子打死对方,和对方玩起了持久战,那么,最后比拼的一定是谁的战争成本更低,国力更强。

    就好像长平之战,秦国因为有水路可以进行后勤运输,所以哪怕秦军距离本土更远,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运输粮食物资。

    而赵国,虽然距离长平更近,可是,一道太行山脉,严重阻碍了赵军的粮食运输补给。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赵国,在补给距离更短的情况下,消耗却更大。

    而和秦国在汜水关打仗,秦国在消耗的同时,却也在回血,毕竟,秦国没有被军队完全拖垮国内的生产。

    可联军不同,因为战争成本更高,联军可以说是一直在失血的。

    一旦联军当中,国力最弱的一个无法继续支撑下去,那么,联军自然也就崩溃了。

    而且,和秦国在汜水关玩持久战,不但耗不过秦国,长期这么整,还会让联军各国自己的国力大量消耗。

    相反,秦国因为国力受影响不大,在各国把大量国力投入到战场的时候,秦国可以把国力放到其他地方。

    比如说,秦国可以加强水利建设,修桥修路,或者是把省下来的钱储备起来。

    这就好像,秦国每年可以存下来一笔钱,而其他国家因为高昂的战争成本,不但没办法存钱,很可能还得透支一部分。

    当秦国每次都可以存一笔钱,而其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