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应对(1/2)
由于四国组成联军的事情过于重大,哪怕此时秦国是国丧期间,李言依然召开了会议。
不过,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并没有几个。
事实上,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的人,整个秦国加起来不会超过十个。
之所以那么大的事情,只有那么点人讨论,是因为,像四国联军攻秦这种事情。
人越多,意见越难达成统一。
相反,人越少,意见达成统一的便越快。
就好像,联合国开会一样,不怕联合国开大会,就怕五常开小会。
反正,决定秦国战略的,仅仅只是一小批人。
其他的人,更多的只是气氛组。
李言召集的人员当中,有秦国的左右丞相,军方的国尉,九卿的太仆,典客,治粟少史,少府。
左右丞相参加,自然是因为,他们两人属于秦国官员级别最高的两人,有任何决定,想要执行下去,都避不开左右丞相。
国尉作为秦国军队的最高话事人,自然不可能不参加这个会议。
至于说,另外几名九卿,可以参加,是因为,战争和他们脱不开关系。
在得知四国组成联军的时候,李言和秦国高层其实已经决定了是战,是和。
秦国的选择是战。
四国联军,来势汹汹,如果秦国想和,那么,必然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毕竟,想要四国退兵,秦国不大出血,是不可能的事情。
和的代价太大,秦国不能接受。
所以,四国联军攻秦这件事情,看似是一个选择题,实际上,则是一个单选题。
秦国只要战。
而李言召集众人讨论的目的只有一个,应该怎么打?
“诸位,都说说如何应对此次四国联军的问题吧?”
“殿下,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还太少 座探仅仅只是传回四国组建了联军,但是,联军兵力多少,主帅何人,进攻我秦国路线如何,我们都一无所知。”
“恐怕无法应对啊。”
“老将军,目前,我秦国全力备战,两个月时间 可以调动多少军队。”
李言向李世鹏询问了一个问题。
之所以问两个月可以调动多少军队,是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四国组建联军,起码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兵力和物资的调动。
李世鹏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殿下,根据以往的联军作战情况来看,目前,联军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汜水关方向,二,秦魏边境的殇关。”
“不管联军从哪条路线进攻,我们都可以应对。”
“目前,安西军大部正在和山民作战,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撤出,所以,安西军剩余兵力,大约只能调动不足八千人。”
“镇南军十万,需要防备楚国,最多调动两万人。”
“至于平东,定北两军,倒是可以尽数投入作战,加上抽调征召的地方部队,两个月内,可以调动超过五十万军队。”
“杨明,两个月内,可以调拨多少粮草物资?”
杨明作为秦国的治粟少史,负责掌管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秦国要打仗,李言要想知道,秦国的财政和物资情况,必须要靠杨明。
“回殿下,两个月内,如此人手充足,可以调拨超过六十万石粮食(本书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六十万石!”
李言计算了一下,两个月时间,动员五十万军队和六十万石粮食,足够应对联军的进攻了。
而且,调六十万石粮食,并不是秦国的极限。
两个月时间,秦国便可以调动六十万石粮食,那么,将时间延长,秦国方面,可以调动的粮食只会更多。
毕竟,秦国的主要粮仓基本都建立在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主要目的,便是方便进行粮食运输。
对于此次联军的进攻方向来说,不管联军是进攻汜水关还是殇关,秦国都拥有非常不错的水路交通。
所以,只要有粮食,秦国军队的补给不是问题。
“既然如此,丞相,向各地下达征兵令,挑选地方守备部队当中的精壮,调集到雍城。”
秦国的军队在进行对外作战时,进行的征召模式是这样的。
首先,各个地方,主要是各县,先根据中央朝廷下发的征召人数,征召士兵。
像此次,如果调动五十万人,那么,常备军已经占了十五万,那么 地步部队便需要征召三十五万。
而秦国有三百二十五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需要征召一千出头的兵力。
这些被征召的人 不会直接前往前线,而是需要 先抵达秦都雍城,然后再开赴前线。
之所以要如此,有两个目的,一,确定兵力。
毕竟,各个县是按照人口数量等比例征召军队的。
如果直接让被征召的士兵前往
不过,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并没有几个。
事实上,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的人,整个秦国加起来不会超过十个。
之所以那么大的事情,只有那么点人讨论,是因为,像四国联军攻秦这种事情。
人越多,意见越难达成统一。
相反,人越少,意见达成统一的便越快。
就好像,联合国开会一样,不怕联合国开大会,就怕五常开小会。
反正,决定秦国战略的,仅仅只是一小批人。
其他的人,更多的只是气氛组。
李言召集的人员当中,有秦国的左右丞相,军方的国尉,九卿的太仆,典客,治粟少史,少府。
左右丞相参加,自然是因为,他们两人属于秦国官员级别最高的两人,有任何决定,想要执行下去,都避不开左右丞相。
国尉作为秦国军队的最高话事人,自然不可能不参加这个会议。
至于说,另外几名九卿,可以参加,是因为,战争和他们脱不开关系。
在得知四国组成联军的时候,李言和秦国高层其实已经决定了是战,是和。
秦国的选择是战。
四国联军,来势汹汹,如果秦国想和,那么,必然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毕竟,想要四国退兵,秦国不大出血,是不可能的事情。
和的代价太大,秦国不能接受。
所以,四国联军攻秦这件事情,看似是一个选择题,实际上,则是一个单选题。
秦国只要战。
而李言召集众人讨论的目的只有一个,应该怎么打?
“诸位,都说说如何应对此次四国联军的问题吧?”
“殿下,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还太少 座探仅仅只是传回四国组建了联军,但是,联军兵力多少,主帅何人,进攻我秦国路线如何,我们都一无所知。”
“恐怕无法应对啊。”
“老将军,目前,我秦国全力备战,两个月时间 可以调动多少军队。”
李言向李世鹏询问了一个问题。
之所以问两个月可以调动多少军队,是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四国组建联军,起码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兵力和物资的调动。
李世鹏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殿下,根据以往的联军作战情况来看,目前,联军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汜水关方向,二,秦魏边境的殇关。”
“不管联军从哪条路线进攻,我们都可以应对。”
“目前,安西军大部正在和山民作战,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撤出,所以,安西军剩余兵力,大约只能调动不足八千人。”
“镇南军十万,需要防备楚国,最多调动两万人。”
“至于平东,定北两军,倒是可以尽数投入作战,加上抽调征召的地方部队,两个月内,可以调动超过五十万军队。”
“杨明,两个月内,可以调拨多少粮草物资?”
杨明作为秦国的治粟少史,负责掌管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秦国要打仗,李言要想知道,秦国的财政和物资情况,必须要靠杨明。
“回殿下,两个月内,如此人手充足,可以调拨超过六十万石粮食(本书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六十万石!”
李言计算了一下,两个月时间,动员五十万军队和六十万石粮食,足够应对联军的进攻了。
而且,调六十万石粮食,并不是秦国的极限。
两个月时间,秦国便可以调动六十万石粮食,那么,将时间延长,秦国方面,可以调动的粮食只会更多。
毕竟,秦国的主要粮仓基本都建立在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主要目的,便是方便进行粮食运输。
对于此次联军的进攻方向来说,不管联军是进攻汜水关还是殇关,秦国都拥有非常不错的水路交通。
所以,只要有粮食,秦国军队的补给不是问题。
“既然如此,丞相,向各地下达征兵令,挑选地方守备部队当中的精壮,调集到雍城。”
秦国的军队在进行对外作战时,进行的征召模式是这样的。
首先,各个地方,主要是各县,先根据中央朝廷下发的征召人数,征召士兵。
像此次,如果调动五十万人,那么,常备军已经占了十五万,那么 地步部队便需要征召三十五万。
而秦国有三百二十五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需要征召一千出头的兵力。
这些被征召的人 不会直接前往前线,而是需要 先抵达秦都雍城,然后再开赴前线。
之所以要如此,有两个目的,一,确定兵力。
毕竟,各个县是按照人口数量等比例征召军队的。
如果直接让被征召的士兵前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