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制造豆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张巡看来,自己守雍丘时,朝廷之所以没有派遣援军,主要是因为,雍丘之战时,安禄山刚刚造反,朝廷反应不及时,加上后来两京沦陷,朝廷内部混乱不堪,这时候自然顾不上雍丘这样的小地方。

    而现在,朝廷已经稳定下来了,那么,当睢阳面临叛军围攻之时,朝廷必然不会继续坐视不理。

    李言见张巡依然认为唐朝会派遣援军,也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如果李言不是后来人,也不会知道,张巡一直到死,都没有等来援军。

    在张巡看来,睢阳如此重要,唐朝中央朝廷不可能不管的。

    可李言却清楚,十个月时间的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央是真的没有派遣援军。

    别说援军了,连粮食都没有支援睢阳。

    李言见张巡依然不同意在睢阳城当中开辟土地,也只能先行告退。

    离开后,李言回到了自己的驻地。

    宁陵之战结束以后,张巡率领的雍丘军抵达睢阳以后,许远和张巡对雍丘军和睢阳军进行了整编。

    李言因为在宁陵之战当中,表现出色,所以麾下的兵力获得了加强,已经有满打满算两百人,现在的李言已经是睢阳军当中的一名营校尉了。

    当然,李言这个营校尉不过是睢阳军当中的,出了睢阳,放在其他地方,唐军可不认。

    目前睢阳守军大约是七千人,一共有三十五个营。

    其中,骑兵有三个营,这是睢阳守军真正的精锐,由张巡麾下大将南霁云统领。

    另外三十二个营则是步兵。

    为了守卫睢阳城,剩下的三十二个营当中的二十个,被分配到了四面城墙,每一面城墙有五个营。

    每一个营会负责一段城墙的防御。

    至于另外十二个营,则是准备在燕军进攻的时候,再进行调派,燕军主力在哪个方向,这十二个营的唐军,便会调动到哪个方向。

    而李言此时负责守卫睢阳北面的一段城墙。

    李言一返回驻地,便有几名百姓走了过来。

    “李校尉,您要的东西我们运来了。”

    “哦,是吗,带我去看看。”

    这几名百姓,是李言之前找的。

    在宁陵之战结束,返回睢阳以后, 李言便向城内百姓购买一些东西。

    主要是石磨和盐卤。

    李言购买石磨和盐卤的目的,是为了制作豆腐。

    至于说,为什么要制作豆腐,自然是为了提高自己手下士兵的蛋白质补充量。

    说起来,唐朝时期,普通人的肉食来源,还是不少的。

    在唐朝,普通百姓最常见的肉食是猪肉和鸡鸭鹅。

    尤其是猪肉,在唐朝非常普遍,很多百姓都会在自己家中饲养一只或多只猪。

    甚至,在唐朝时,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官办养猪场,有记录,唐朝一州的官办养猪场足足养了三千头猪。

    而且,像睢阳这样的城市里面,养猪的人也非常多。

    唐代养猪的目的主要有三。

    一,为了自己吃。

    唐朝前,普通百姓能吃到的肉非常少,但是,在进入唐朝以后,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养猪不再是一件难事。

    自然养猪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卖钱。

    在唐朝,猪肉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肉食,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员,都会吃猪肉。

    据《唐六典》记载,朝廷给予官员的俸禄就包含猪肉,数量随品级而定,亲王每月有“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三十头”。

    可以看出,猪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而且,唐朝时已经有人靠养猪致富了。

    所以,普通百姓养上几头猪,用来卖钱,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三,便是处理粪便。

    唐朝时期,尽管城市保障体系已经完善,可是,如何处理城内大量人员每天产生的粪便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除了组织人,每天将粪便运出城以外,还有一个处理办法,那就是喂猪。

    隋唐时期,养猪的方式已经从散养变成了圈养,而隋唐时期的猪圈,实际上便是建立在厕所下面的。

    如此,猪便可以将人每天拉出来的粪便处理掉。

    所以,人口众多的城市,反而拥有大量的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城市需要依靠这些猪来处理大量的粪便,好保住城市的干净卫生。

    除了猪,还有散养的鸡鸭鹅。

    睢阳城当中的猪,鸡鸭鹅数量不少,但是,让四万军民放开了吃,是支持不了多久的。

    而一旦肉食没了,人便容易缺少蛋白质。

    尽管还可以通过豆类获得蛋白质,可是,此时豆类主要的食用方法还是直接和粮食一起煮。

    比如说豆饭,或者是制作成酱。

    可是,直接煮,人体对于豆类蛋白质的吸收效率太低。

    李言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