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占城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马原,马业他们已经走了多久了?”

    “回陛下,已经超过半年了。”

    “半年吗,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让李言心心念念的马业,是一名内侍,算是马原的义子。

    而马业在大半年之前,接受了李言的一项任命,那便是,前去楚国之南的地方,寻找一些农作物。

    李言发现,这个世界和地球有很大相似的地方,而楚国之南确实还有国家,只是和楚国,秦国交流比较少而已。

    而在大半年之前,李言便派遣马业前往楚国以南的地区。

    李言派人去楚国更南面只为了办一件事情,那便是寻找农作物。

    李言在想,楚国的更南面的国家,会不会有更好的农作物。

    李言有这种想法,并不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根据气候条件来看,越往南,温度越高,楚国以南地区的气候条件 有一些像东南亚。

    而在华夏历史上,华夏曾经在东南业获得过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

    占城稻。

    占城稻发源于东南亚的占城地区,相比于当时华夏的粳稻,占城稻的出现,可谓是意义重大。

    华夏种植水稻的历史非常悠久,稻米也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粮食。

    可是,华夏原有的稻种却算不上优秀。

    华夏原因的粳稻“非膏腴之田不可种”。

    意思就是说,想要种植水稻,需要水肥条件良好的水田。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水稻的种植区域有限。

    除了当时南方的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基本无法种植水稻。

    而且,在宋代之前,华夏的主食地位,基本是粟米。

    在宋以前的时候,水稻甚至是一种奢侈品。

    比如唐代的吐蕃,便将水稻作为一种奢侈品,除了吐蕃的极少数高层,可以偶尔吃到水稻以外,其他的大贵族也吃不到水稻。

    当时的吐蕃为了吃到水稻有多疯狂?

    直接在敦煌种植水稻,敦煌啊,沙漠当中的一小片绿洲,种植水稻。

    可以说,吐蕃在敦煌种植水稻,是后来敦煌反抗的重要原因。

    但是,占据稻的出现,改变了华夏的主食结构在。

    在水稻普及之前,粟米和小麦是主食来源,但是在水稻普及开来以后,主食便变成了水稻和小麦。

    水稻取代了粟米的存在。

    而这一切,都要从宋代推广占城稻说起。

    相比于华夏原有的水稻,占城稻有很多的优点。

    占城稻“不问肥瘠皆可种”。

    也就是说,种植水稻,不需要再找水肥充足的水田,哪怕是水肥条件差一些的土地,也可以用来种植水稻。

    另外,占城稻适应性强、耐旱。

    这个特点,又”加大了水稻的可种植范围,以往 水稻的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雨水充足的南方地区 可是占城稻的出现,却让一些内陆地区,甚至北方也有了种植水稻的条件。

    占城稻的这些特点,对于南方广大的丘陵地区和北方旱地有着极强的针对性,这些优点使过去“稍旱即水田不登”的稻田,可获得合理的收成。

    这样便大大提高了粮食可耕作面积和产量,使得南方许多地区的农业得到很大开发,许多丘陵、山坡成为良田,一些农业欠发达地区比如“地多丘陵”的江西摇身一变成了粮仓。

    另外,占城稻的成熟时间短,快的话只要六十天便可以成熟,两个月的时间便可以成熟,如此快速的成熟时间 使的轮耕成为了可能。

    要知道,华夏原产水稻的成熟时间普遍在四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种华夏原生水稻一季 可以种两轮占城稻,而且,占城稻在产量上也普遍比较高。

    华夏原生水稻的亩产量大约在一百五十斤左右,而占城稻在同样条件的水田下,亩产量可以超过三百斤。

    宋代的土地面积远远不如唐朝 可为什么可以养活比唐朝更多的人口呢?

    要知道,在宋朝之前,唐朝最鼎盛时期,人口也就八千万,可当时,唐朝的国土面积都超过了一千万平方公里。

    在宋代之前,华夏人口都没有超过八千万,限制人口数量的正是粮食产量。

    而两宋可以依靠远少于唐朝的土地 养活比唐朝更多的人口,占城稻功不可没。

    甚至,清代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和占城稻脱不了关系。

    支撑起康乾盛世的并不是什么玉米 番薯。

    根据统计,在康乾盛世的时候,玉米,番薯的产量,仅占到粮食产量的百分之五左右,根本不是主要的粮食产出。

    清代支撑起康乾盛世的,正是双季稻的产出。

    而李言也希望可以从楚国以南的地区获得像占城稻一样的农作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出。

    尽管说,目前,秦国的粮食产出,支撑秦国自身使用不是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