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谎报水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人,传廷尉何宽。”

    ……

    “臣何宽,参见陛下。”

    “何宽,这廷尉一职还习惯吗?”

    “习惯。”

    “嗯,那么朕之前让你查的事情如何了?”

    何宽想起自己刚刚担任廷尉时李言交代的事情,当时,李言对自己说,让自己在当上廷尉以后,重点调查一下秦国楚系官员的问题。

    不管是贪污,还是渎职,又或者是和楚国沟联都可以。

    而现在,李言问起这事,显然是打算对楚系势力动手了。

    “回陛下,这段时间,臣已经调查出楚系不少官员的问题。”

    “最严重的是什么事情?”

    “最严重的应该是去年蜀地永川县的赈灾粮问题。”

    “永川县赈灾粮问题,仔细说说。”

    “喏!”

    “陛下应该还记得,去年永川县上报,说发生水灾,全县大部被水淹没,请求赈灾之事吧?”

    “自然记得,毕竟,我大秦去年没发生什么大的天灾,永川县的水灾是最严重的,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永川县上报的受灾百姓有十万以上,请求调拨赈灾粮十五万石,外加赈灾款七千贯。”

    “包括百姓房屋的重建费用,河堤的重修费用,灌溉设施的修复费用等。”

    “另外,永川县县令和永川县所属的荣昌郡,都上表,希望可以减慢永川县三年赋税,以便永川县百姓休养生息。”

    “陛下好记性,臣经过调查,发现永川县县令朱时茂和荣昌郡郡守项冠一同沆瀣一气,谎报了水灾灾情,欺骗了陛下。”

    “你说永川县县令和荣昌郡郡守俩人一起欺骗了朕,这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臣调查发现,去年永川县确实发生了水灾,但是,远没有朱时茂上报的那么严重。”

    “去年永川县的水灾,只波及了二十多个村庄,虽然造成了一些农田的损失,但是,还不至于造成十万人受灾。”

    “永川县的水灾规模不大,单凭永川县自身拥有的粮食储备,便可以轻松渡过。”

    “但是,永川县县令朱时茂和荣昌郡郡守项冠,俩人串通了起来,极大的夸大了永川县的水灾。”

    “朱时茂将永川县几千守受灾人员,改为了十万,并且将水灾造成的破坏夸大了数十倍。”

    “而荣昌郡郡守则为朱时茂提供证明,好让朱时茂所言之事,从假的变成真的。”

    “并且在朝廷复查时,为朱时茂遮掩,好让朝廷无法察觉事实。”

    “事后,俩人以及永川县和荣昌郡相关官员,将朝廷下拨的赈灾粮和赈灾款侵吞。”

    “此外,朱时茂和项冠还将永川县粮库当中的存粮悉数调出。”

    “而且,朝廷不是还免了永川县三年赋税吗,据臣调查得知,永川县方面并没有免除三年的赋税,这三年的赋税,朱时茂还是在正常征收。”

    “哼,朱时茂,项冠,这二人居敢欺君,还干下这种事情。”

    李言十分生气。

    要知道,被朱时茂和项冠侵吞的赈灾粮足足有十五万石,钱款则达到了七千贯。

    如果加上永川县的储备粮食,那么,被朱时茂和项冠侵吞的粮食,便应该在四十万石以上。

    四十万石啊,这是什么概念。

    整个永川县的人口大约在十二万左右,耕地大约是一百四十万亩。

    粮食产量在一百五十万石左右。

    两人直接侵吞了整个永川县粮食产出的四分之一还要多。

    哦,对了,还有永川县多达三年的赋税。

    要知道,永川县一年单单是缴纳的粮税,便达到二十五万石。

    而每年的实际数量,其实是要超过这个数字的。

    因为粮税是直接缴纳粮食,在征收粮食时,百姓需要自己想办法把粮食送到相应的征收点。

    而因为从征收点再统一集中的过程当中,会产生损耗。

    比如说,有一处征收点,负责征收十个村庄的粮食,一共征收到了三千石。

    而这三千石粮食,一部分需要运输到县里的各处粮仓,一部分需要作为维持本地官方运转的消耗。

    但是,运输三千石粮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以,想要把粮食运输到位,就需要征召民夫。

    尽管一般是让正在服徭役的百姓进行粮食运输。

    但是,在秦国,百姓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被罚去服徭役的,那么,在服徭役期间,是要给钱的。

    一般情况下,运输粮食,地方官府会直接给粮食。

    而且,运输粮食的民夫也是要吃饭的呀!

    所以,在秦国,表面上,缴纳的粮食是百姓所产粮食的六分之一,但是,实际上,百姓缴纳的粮食,往往会达到五分之一。

    就好像,规定缴纳的粮食数额是五千石,可是,为了弥补粮食运输途中的消耗,实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