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与故友道别(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羊肉汤一碗,熬菜一碗,很多人说河南人爱吃熬菜,就是大锅菜一锅烩,这也是没有办法,古人能吃饱饭都是奢望,特别是河南人,小编就是河南人!

    在没有油水的年代如果只吃面食和米饭,告诉你一个成年人一顿吃个三四斤粮食纯属正常,而且不抗饿,所以战争期间老是缺粮,行军作战不让军士吃饱,类似于现在干活不给工钱,你阔以想想后果,匹夫一怒血溅三尺,何况成千上万吃不饱的士卒,不撕了你!

    士卒们蹲在一边,呼哧呼哧的吃饭,毕竟有饭,有菜,有羊肉汤的机会可不多,秦汉时期的军粮,就是栗米,野菜,豆酱,肉干之类,口感,呵呵有的吃就不错了,想吃好,那就多斩首升爵!

    士卒们盛完饭,最后大牛和下人们再吃!吃完饭之后,秦军士卒看待嬴政就有些亲切了,这时人与人之间的阶级鸿沟其实难以逾越,要不然也不会有人削尖脑袋往上爬!

    嬴政对于士卒的神情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后人对于古人的一饭之恩可能无法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他能省一份口粮就能多坚持一天,而多坚持一天,就节省家里一份口粮,家里就能多养活一人,你要是顿顿管饱,就是活命之恩,大都以死相报,也是战国时期很多人乐意当人门客一样,自己不吃家里一口饭,就能多养活一人,再说,说不定还能光宗耀祖,何乐而不为?

    士卒们吃饱饭对孙逸他们从冷漠到有好感,如果能管个个把月,这帮士卒能从冷漠到亲切,类似于游戏中刷声望,要是顿顿有肉有饭还管饱,呵呵士兵声望直接崇拜!

    孙逸呼哧呼哧的吃着饭,其实孙逸饭量不小,就火锅那些食材根本不够孙逸自己吃!

    铁锅做饭,孙逸早就想这么干了,虽然佐料不如后世多,到也比陶瓮煮的好吃,无非就是炼制猪油和羊油,现在孙逸只是没时间炼制,一切返秦之后孙逸自有计较!

    吃完饭后,士卒们轮流值夜,孙逸和大牛也是轮流值夜,孙逸觉得到达咸阳之前,大牛和孙逸必须轮流值夜,与信不信任秦军无关,这是作为侍卫应该做的,孙逸和大牛的所作所为会有人告诉秦王,这也是加分项,无非是辛苦些而已,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

    翌日,孙逸出去和故人道别,看城门什长赵伯和他的手下的兵士,又去已故的平原君赵胜府上与李伯道别,可是李伯已经返回乡下居住,孙逸是不知道李伯在哪居住,门口侍卫一脸不耐烦,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只是单指朝堂,人走茶凉,平原君赵胜死了,作为赵胜的管家也该退位让贤,如果不识趣,下场往往比较惨,孙逸也无可奈何,又去喜伯的铁匠铺,和大牛一起恭恭敬敬的给喜伯磕了个头,喜伯双目含泪,啰哩啰嗦的交代了半天,战国时期交通不如现在,今日一别可能今生无法相见,唐诗有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等等脍炙人口的离别诗!最后又送给大牛和孙逸一把青铜剑,虽然不是绝世宝剑,但也不差!

    返回途中,孙逸满脸惆怅,唏嘘不已!大牛红着眼睛哭哭啼啼,听的孙逸心中更不是滋味,喜伯最后说了,大牛如果不混出个人样不能回赵,言外之意是大牛就算是得到喜伯死讯也不能回赵奔丧,秦赵世仇,连年征战,大牛如果回赵奔丧恐有性命之忧,这也是喜伯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大牛就在邯郸,大牛17岁就得傅籍当兵,就大牛这毫无根基,脑袋一根筋的憨货,根本活不到二十岁!从士卒当将军看似十几级,可是能走到那一步的万中无一!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着走到那一步。

    孙逸并没有安慰大牛,有些事要他自己想明白,孙逸劝阻只能适得其反,大牛虽然憨厚老实,但也不是真傻,对孙逸倒是言听计从,孙逸的话对大牛而言比喜伯都管用,再加上喜伯相信孙逸的人品,大牛跟着孙逸,绝对不会被卖了,喜伯倒不想大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要一辈子能平平安安,延续香火就行!

    走到院门口,听见院子里人声鼎沸,大都是少年郎的声音,孙逸明白了就是一帮在赵国的质子与嬴政告别,这帮人虽然身份的境地相同,但也是表面笑嘻嘻,心里麻卖批,恨不得捅你俩刀的货色,本来做为邯郸城内的笑话出气筒的嬴政,一跃成为秦王长子,并且被秦王迎接回国,说不定还能继承秦王位,一帮子各国弃子,心里羡慕嫉妒恨甭提了,特别是上窜下跳的燕国质子丹,也就是后来荆轲刺秦的燕国太子丹,这货双眼狭长,眼珠乱转,一看就不是啥好鸟,耍小聪明,大智慧没有,要不然也不会智障的派遣荆轲刺秦,他也不想想,透漏出拿着樊於期的人头能进秦王身是谁透漏出去的?不就是秦王政?派荆轲刺秦,嬴政见到了朝思暮想都要杀的人,樊於期的人头,灭燕师出有名!他也不想想,你燕丹能派刺客刺杀秦王政,也能刺杀赵王,魏王,楚王,齐王,还有燕王。所以他在刺杀失败后被他的父亲赐死,人头送给秦王政!你 一燕国太子光明正大的行刺杀之事,大道不走,光走歪门邪道,岂能容你?刺杀之事一出,齐国,楚国,魏国还救个屁燕国?不落井下石都不错了!玩政治得有底线,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