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平定突厥(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草不足,只得趁夜退兵。便在此时,刘兰成全军开城追击,因而大败梁军。

    突厥发兵救援梁师都,无巧不巧,在距朔方数十里处,正遇柴绍大军。

    柴绍率军奋勇出击,雪夜设伏,大破突厥军马,复乘胜而进,包围朔方城。突厥不敢救援,城中食尽。梁师都从弟梁洛仁率本部军哗变,诛杀梁师都,举城投降。

    隋末最后一路反王梁师都,就此亦告消亡,历时一十二年。

    唐军既克朔方,便为反击突厥奠定进军基地。捷报传至长安,太宗李世民大喜,乃以其地设置夏州。柴绍转升左卫大将军,升梁洛仁为右骁卫将军、朔方郡公。

    便在此时,西突厥内部生变,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莫贺咄杀死,自立为侯屈利俟毗可汗。部族百姓不服其统治,弩失毕部自行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然而泥孰不应。

    统叶护可汗之子至力特勒为避杀身之祸,逃到康居,泥孰派人将其迎回,立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由此便与莫贺咄互相攻击,烽火不断。

    两可汗都派使到唐朝请婚,唐太宗皆都不应。

    西突厥由于内战,原来臣服西域各国以及敕勒各部俱都叛离。原附东突厥部落亦纷纷叛离颉利可汗,而改投薛延陀部,并一致推举薛延陀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应承。

    其时唐太宗正计划除掉颉利,故遣游击将军乔师望赍持册书,兼道往至薛延陀部牙帐,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给鼓纛。

    夷男由此大悦,派使入贡,更将牙帐迁至郁督军山下。

    由是名正言顺,各部来归,迅速占有大片土地,东到靺鞨,西到西突厥,南到大漠,北到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部都归属之。

    毗伽可汗派弟统特勒入贡唐朝,唐太宗赐给宝刀、宝鞭使归,夷男对唐朝心悦诚服。

    颉利可汗闻而大惧,急派使节至唐称臣,并请赐婚,行子婿晚辈之礼。

    贞观三年冬,北部连遭风雪,罕见霜灾横扫诸州,粮食主产区都遭重创,大面积饥荒席卷而来。全国人口最密集关中地区又遭旱灾,沃野千里颗粒无收。

    面对天灾接踵而来,朝野间便有许多人联想到武德九年玄武门血案,由此纷纷传言,说因李世民弑兄杀弟,才遭此天谴。

    太宗李世民不为所动,乃对诸朝臣说道:此风雪既是自北而来,突厥受灾较我中国尤为严重。此乃天助我平灭宿敌,何谴我李世民耶!

    众皆大悟,连声赞叹。

    十一月,颉利可汗遣将军雅尔金、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唐肃州守将张士贵、甘州守将张宝相坚壁清野,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

    消息传至长安,将军张公瑾上书天子,请伐突厥。

    唐太宗览奏称善,对群臣道:当此决战,非用战神出马不可!

    乃命鬼谷掌门、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挂帅,拜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兵分六路北伐。中路军以李靖亲自统领,张公瑾为副;东路军以英国公徐世积为将,率主力进攻东突厥腹地;西路军以霍国公柴绍为将,顺黄河前进。西北一路以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将,张宝相为副,兵出灵州;北路军由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将,镇守燕云以防突厥军东逃;东北一路以灵州都督薛万淑为将,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

    六路大军总计十余万众,皆受主帅李靖节度。安排已毕,祭旗誓师出发,分头以进。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骁骑从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惊谓部将:唐兵若非倾国以来,李靖焉敢提领孤军至此?其为先锋,必有主力大军紧随其后。

    乃不敢正面迎战,急命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李靖闻报笑道:颉利胆小如鼠,中我计矣。

    随即派出间谍,并突厥降将前往突厥腹地,离间部众。颉利心腹大将康苏密中其离间,遂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前至定襄投降李靖。

    颉利可汗闻报康苏密降唐,愈加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未料行至浑河之畔,正与唐西路军元帅霍国公柴绍相遇,一场大战,颉利再次败逃。

    颉利可汗此时大悔不应招惹大唐,仰天叹道:是某失其计较也。未料唐童李世民,比杨坚更为霸道;三原李靖,较当年杨素更为难惹。

    一面自怨自艾,一面向阴山遁逃。

    这一日傍晚时分,行至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北风吹面如刀,天上彤云密布,又飘下漫天飞雪。颉利可汗见风雪凌厉,难以行军,便命三军且寻背风之处安营。

    安营未毕,忽听四外炮响连天,号角长鸣,不知有多少唐兵,随漫天风雪一同卷至。颉利可汗大惊,急问左右:此是何处军马,怎生到此?

    不一刻哨马来报:来者是徐世积所率通漠军,兵出云中,提前在此设伏。大汗快走!

    言犹未了,徐茂功已率军围裹上来,突厥兵大败。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