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集 结识专诸(5/6)
,委人看顾;使伍员沐浴更衣,随己一同入朝,进谒吴王。
伍员既更换衣冠,立即英气逼人;一张焦黄面皮,复换作面如冠玉。上殿拜罢,吴王赐命平身,大奇其貌,并慑其威。与之共语,更知贤能,当即拜为大夫,予以重用。
子胥复述父兄之冤,吴王壮其意气,当场许诺:孤必寻机兴师伐楚,为伍氏复仇。
被离见伍员初见吴王便被重用,急遣人告于公子姬光。
公子光暗道:不好!伍员若为王僚所用,我之大事休矣!
乃入内宫,私见王僚:光闻伍员来奔,被大王委以重任,许以发兵报楚,可有此事?
吴王僚:是有此事。
公子光:臣谓不可。万乘之主,不为匹夫兴师。今吴、楚构怨已久,长年交兵,我未见大胜。若为子胥匹夫之恨兴兵,胜则彼快其愤,不胜则益我辱,且必寒众卿大夫之心。
吴王僚:卿言甚善,是寡人失于计算。
遂罢伐楚之议,只赐给伍员阳山之田百亩,使与公孙胜闲居于此。
姬光大喜,立即私往阳山,来见伍员,馈以米粟布帛,待以尊师之礼。
子胥拜谢:某自义弟专诸处,早闻公子贤德之名,今观果然如此。
公子光闻听专诸之名,恍然大悟:非子言及,我几忘之,真是死罪!
当即便与伍员同车共载,造访专诸之家。至其筚门蓬户,公子光丝毫不嫌,低头而入,先拜专诸之母,奉上金帛以为贽礼;后与专诸叙礼,情若兄弟。
专诸深为感动,且见义兄已为其所用,遂自述己志:某村野小人,蒙公子下顾,无以为报。倘有差遣,惟命是从!
其母在内室闻此,叹道:我儿之命,付予此人矣。
公子光与伍员辞去,自此使人日馈粟肉,月给布帛,存问专诸之母。
将伍子胥及专诸收为己有之后,公子光便一改前议,反以国家利害为辞,极力劝说吴王出兵伐楚;转而又对伍子胥许诺,必劝吴王出兵,以为伍氏报仇。
吴王以为公子光是为国着想,同意伐楚;伍子胥以为公子光大义参天,亦愿为效命。
周敬王元年,吴王僚以公子光为将,命率大军击楚。
公子光奉命,便以伍子胥为行军参议,先攻州来,就此掀开吴楚大战序幕。
吴国自寿梦之时崛起,称王自立,从此摆脱楚国附庸身份,并与之分庭抗礼。
至吴王僚在位时,距寿梦自立已有六十余年。此间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吴国愈战愈勇,并于短短数十年间,一跃成为春秋末期南方强国。
因地势所限,吴国与楚相争,必须溯江仰攻;淮河流域且为楚国控制,故而吴国虽然愈战愈强,但却不得寸进。州来地处淮河域中心,东钟离(今安徽凤阳)、南居巢(今合肥西北),三城互为犄角,便成难以逾越屏障。故此多次吴楚之战,皆都围绕州来争夺。
此番公子光发兵,自不例外。
吴人发兵,早有谍马报至郢都。楚平王得知吴军进攻州来,丝毫不惧,下令迎击。
乃以司马薳越为帅,统率楚军,复传檄召集顿、胡、沈、蔡、陈、许六国之兵,共集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尚恐不能必胜,复使令尹阳匄总督全军。
阳匄字子暇,楚穆王曾孙,继斗成然为令尹。此番吴人来伐,子暇正患虐疾未愈,但既奉平王之命,只得带病督师。
公子光闻报楚军大举而至,为避敌锋锐,遂撤州来之围,移驻钟离,以逸待劳。
楚军既解州来之围,前敌总指挥薳越以为初战得胜,便令扎营城外,与吴军对峙。
时当夏末秋初,骄阳似火,两军皆不堪忍受,于是互派使,约定待秋凉之后再战。
未料便在此间,楚令尹阳匄病重不支,竟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低落,司马薳越见此大惧,又恐吴军趁丧来袭,被迫回师鸡父(今之河南固始)。一面遣使护送令尹灵柩还都,一面休整训练三军,以备养成士气后再作行动。
公子光闻知楚帅阳匄病亡,谓是歼敌良机,便遣使上表吴王,建议决战。其表略曰:
楚虽聚六国诸侯,都是小国,且因惧楚强而随之,不足为虑。胡、沈国君年幼而躁,陈大夫夏啮虽壮勇而愚顽,顿、许、蔡憎恨楚国,不肯奉令。今楚令尹死,士气涣散,薳越出身低贱而受宠,由此政令不一。如此七国异心,不能一致对敌,楚国可胜,愿请决战。
吴王僚准奏,乃亲率中军至于前线,诏命疾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当月晦日发起攻击,乘敌不备,奇袭取胜。公子光奉诏,遂与伍子胥商议,如何调兵遣将,方保必胜。
伍子胥:先以部分兵力,进攻胡、沈、陈等,乱其两翼;然后集中兵力,攻击楚军。
公子光:公言甚善,依计而行!
七月二十九日,晦。吴军齐进,突至鸡父,发动攻击。
依当时列国通例,晦日不利于兵,忌于交战,故楚国联军皆都不作战备。面临吴军突袭,
伍员既更换衣冠,立即英气逼人;一张焦黄面皮,复换作面如冠玉。上殿拜罢,吴王赐命平身,大奇其貌,并慑其威。与之共语,更知贤能,当即拜为大夫,予以重用。
子胥复述父兄之冤,吴王壮其意气,当场许诺:孤必寻机兴师伐楚,为伍氏复仇。
被离见伍员初见吴王便被重用,急遣人告于公子姬光。
公子光暗道:不好!伍员若为王僚所用,我之大事休矣!
乃入内宫,私见王僚:光闻伍员来奔,被大王委以重任,许以发兵报楚,可有此事?
吴王僚:是有此事。
公子光:臣谓不可。万乘之主,不为匹夫兴师。今吴、楚构怨已久,长年交兵,我未见大胜。若为子胥匹夫之恨兴兵,胜则彼快其愤,不胜则益我辱,且必寒众卿大夫之心。
吴王僚:卿言甚善,是寡人失于计算。
遂罢伐楚之议,只赐给伍员阳山之田百亩,使与公孙胜闲居于此。
姬光大喜,立即私往阳山,来见伍员,馈以米粟布帛,待以尊师之礼。
子胥拜谢:某自义弟专诸处,早闻公子贤德之名,今观果然如此。
公子光闻听专诸之名,恍然大悟:非子言及,我几忘之,真是死罪!
当即便与伍员同车共载,造访专诸之家。至其筚门蓬户,公子光丝毫不嫌,低头而入,先拜专诸之母,奉上金帛以为贽礼;后与专诸叙礼,情若兄弟。
专诸深为感动,且见义兄已为其所用,遂自述己志:某村野小人,蒙公子下顾,无以为报。倘有差遣,惟命是从!
其母在内室闻此,叹道:我儿之命,付予此人矣。
公子光与伍员辞去,自此使人日馈粟肉,月给布帛,存问专诸之母。
将伍子胥及专诸收为己有之后,公子光便一改前议,反以国家利害为辞,极力劝说吴王出兵伐楚;转而又对伍子胥许诺,必劝吴王出兵,以为伍氏报仇。
吴王以为公子光是为国着想,同意伐楚;伍子胥以为公子光大义参天,亦愿为效命。
周敬王元年,吴王僚以公子光为将,命率大军击楚。
公子光奉命,便以伍子胥为行军参议,先攻州来,就此掀开吴楚大战序幕。
吴国自寿梦之时崛起,称王自立,从此摆脱楚国附庸身份,并与之分庭抗礼。
至吴王僚在位时,距寿梦自立已有六十余年。此间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吴国愈战愈勇,并于短短数十年间,一跃成为春秋末期南方强国。
因地势所限,吴国与楚相争,必须溯江仰攻;淮河流域且为楚国控制,故而吴国虽然愈战愈强,但却不得寸进。州来地处淮河域中心,东钟离(今安徽凤阳)、南居巢(今合肥西北),三城互为犄角,便成难以逾越屏障。故此多次吴楚之战,皆都围绕州来争夺。
此番公子光发兵,自不例外。
吴人发兵,早有谍马报至郢都。楚平王得知吴军进攻州来,丝毫不惧,下令迎击。
乃以司马薳越为帅,统率楚军,复传檄召集顿、胡、沈、蔡、陈、许六国之兵,共集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尚恐不能必胜,复使令尹阳匄总督全军。
阳匄字子暇,楚穆王曾孙,继斗成然为令尹。此番吴人来伐,子暇正患虐疾未愈,但既奉平王之命,只得带病督师。
公子光闻报楚军大举而至,为避敌锋锐,遂撤州来之围,移驻钟离,以逸待劳。
楚军既解州来之围,前敌总指挥薳越以为初战得胜,便令扎营城外,与吴军对峙。
时当夏末秋初,骄阳似火,两军皆不堪忍受,于是互派使,约定待秋凉之后再战。
未料便在此间,楚令尹阳匄病重不支,竟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低落,司马薳越见此大惧,又恐吴军趁丧来袭,被迫回师鸡父(今之河南固始)。一面遣使护送令尹灵柩还都,一面休整训练三军,以备养成士气后再作行动。
公子光闻知楚帅阳匄病亡,谓是歼敌良机,便遣使上表吴王,建议决战。其表略曰:
楚虽聚六国诸侯,都是小国,且因惧楚强而随之,不足为虑。胡、沈国君年幼而躁,陈大夫夏啮虽壮勇而愚顽,顿、许、蔡憎恨楚国,不肯奉令。今楚令尹死,士气涣散,薳越出身低贱而受宠,由此政令不一。如此七国异心,不能一致对敌,楚国可胜,愿请决战。
吴王僚准奏,乃亲率中军至于前线,诏命疾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当月晦日发起攻击,乘敌不备,奇袭取胜。公子光奉诏,遂与伍子胥商议,如何调兵遣将,方保必胜。
伍子胥:先以部分兵力,进攻胡、沈、陈等,乱其两翼;然后集中兵力,攻击楚军。
公子光:公言甚善,依计而行!
七月二十九日,晦。吴军齐进,突至鸡父,发动攻击。
依当时列国通例,晦日不利于兵,忌于交战,故楚国联军皆都不作战备。面临吴军突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