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集 豫让刺赵(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伯之强,且贪赵氏之地,于是各引一军,随同智伯向赵地征进。

    智伯自将中军,使韩军在右,魏军在左,杀奔赵邑。

    赵氏谋臣张孟谈侦知,奔告家主:三家同来,主公速宜逃难。

    赵毋恤:我父临终遗嘱,异日有变,必往晋阳,今日是也!

    遂携众臣家将,连夜逃奔先父旧邑晋阳;复号召城中百姓,闭城据守。

    百姓皆感当年赵鞅、尹铎仁德,见其子赵毋恤到至晋阳,携老扶幼,迎接入城,驻扎宫馆。赵毋恤见晋阳城堞高固,仓廪充实,即时晓谕百姓,登城守望。

    因点阅军马器械,见戈戟钝敝,箭不满千,知道以此无力对抗三卿,不由愀然不乐。

    张孟谈知道家主心思,复献计道:臣闻董安于修治晋阳宫时,墙垣皆以荻蒿楛楚聚而筑之。主公何不发其墙垣,以验虚实?

    赵毋恤闻而大喜,遂使人发其墙垣,只见墙泥之内,果然都是箭杆之料。

    于是又问:箭矢已足,奈戈矛兵器何?

    张孟谈:董安于建筑宫殿之时,堂室外廊皆练精铜为柱。熔而用之,铸兵有余也。

    毋恤遂命再发廊柱,果然皆是已经锻炼精铜。遂使冶工开炉融柱,铸为剑戟刀枪,无不精利。由此发付国人,便得数万甲士。

    赵毋恤见此,不由赞叹:甚哉,治国之需贤臣也!当年我父因得董安于,而器用足备;得尹铎,而民心归附。天祚赵氏,其未艾乎?

    张孟谈与众臣闻此,皆都称贺。于是厉兵秣马,军威大振。

    不则一日,智、韩、魏三家兵到,分作三个大营,连络而居,将晋阳城围得铁桶相似。晋阳百姓个个情愿出战,人人欲要迎敌,青壮老少,齐赴宫前请令。

    赵毋恤见民心可用,议于众臣,询问拒战之策。

    张孟谈进言:彼众我寡,战未必胜。不如深沟高垒,坚闭不出,以待其变。韩、魏向来无仇于赵,反而有隙于智氏,此来随征,是为智伯所迫耳。两家割地,更非出于本愿,故三家虽然联军,实不同心。臣谓其不出数月,必有自相疑猜之事,主公姑且待之。

    赵毋恤深纳其言,乃亲自抚谕百姓,同上城墙,示以协力固守之意。于是晋阳军民互相劝勉,虽妇女童稚,亦皆愿效死力,搬石运矢,不亦乐乎。

    于是攻守相争,激战不已。智、韩、魏三家围困晋阳岁余,不能取胜。

    花落花开,复又冬去春来。智伯眼见士气低迷,粮草渐缺,无计可施。遂引韩康子与魏桓子二卿,乘小车周行城外,探视地形。见晋阳城固若金汤,不由仰天长叹。

    智伯:早闻此城,乃是当年尹铎与董安于合力所建,坚如铁瓮,今观果然。如此坚固,安可破哉?

    韩、魏闻此,并不答言,似乎各怀心事。三人边看边走,行至一山,见山下泉流万道,滚滚望东而逝。智瑶望水半日,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

    智伯:有此天兵助我,今可成功矣!

    韩、魏齐都吃惊,未知其意所指。

    智伯命拘土人向导近前:此水何名?

    土人答道:此山名曰龙山,因山腹中有巨石高悬如瓮,故又名悬瓮山。晋水自此东流,出山后与汾水汇合,此泉便乃是晋水发源之处。

    智伯又问:此泉离晋阳城几何?

    土人答道:自此至城西门,正好十里之遥。

    智伯闻言大喜,重赏土人使退,遂登山顶以望晋水。

    看罢复又下山,绕城东北,仔细相度一回,喜不自胜,回顾韩、魏二卿。

    智伯:老天爷!何不使我早到此山勘察?使我数万大军,徒费这年余之功!

    韩、魏二卿不明其意,同时问道:明公此言何指?

    智伯手指晋阳城:我欲引晋水灌城,二公以为如何?

    韩虎吓了一跳,瞪目问道:晋水东流,安能决之,使灌西边之城?

    智伯冷笑:吾非引晋水,直灌晋阳城也。二公请看,此水发源于龙山,其流如注,湍急至甚。若于山北掘成大渠,预为蓄水之地,后将晋水上流坝断,使水不归晋川,则势必尽注新渠,形成汪洋。方今春雨将至,山水必然大发。俟水至之日,决堤灌城,其将若何?

    韩虎叫道:则城中之人,皆为鱼鳖矣!

    魏桓子脱口叹道:此计妙哉!但亦甚毒。

    智伯笑道:不狠不毒,焉能成其大事?计议既决,今日便须派定任务,我三家各司其事,不得有丝毫松懈。

    韩虎、魏驹:谨尊正卿之命。

    智伯:据我三家扎营之所,韩公守把东路,魏公守把南路,各自看住水渠。须早夜用心,以防洪水奔突。某将大营移屯龙山,兼守西、北二路,专督开渠筑堤之事。

    韩、魏见其调度有方,条条有理,各自领命辞去。智伯回至大帐,传下号令,就命拔营起寨,移军至龙山之坳;后命各营将士多备锹锸,凿渠于晋水之北,垒起高堤,坝断泉流,蓄水成湖,名曰智伯渠。

    期月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