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集 戚宦之争(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仗势贪污放纵,吏役上行下效,导致民怨沸腾。

    兖州刺史第五种,乃是前司空第五伦曾孙,清正廉洁不惧权贵。因派从事卫羽调查审问单匡僚属,查出赃款六千万钱。卫羽搜集供状及赃款,上报刺史大人。

    赃证俱在,第五种于是具折上奏,告发单匡贪墨,一并弹劾其叔单超。

    单匡为脱困迫,遂出重金贿赂刺客任方,命其行刺卫羽,杀人灭口。不料却被卫羽提前发觉奸谋,暗中安排埋伏,并请江湖高手相助,反将任方逮捕。第五种审出任方供状,更增人证,遂命押往京师,囚禁在洛阳狱中。

    洛阳监狱人犯,正当河南尹杨秉治下,需要经其复审。单匡害怕杨秉穷追此事来龙去脉,便派心腹买通狱卒,密令任方越狱逃跑。狱卒既受重贿,于是放出任方,与其一同远遁。

    越狱案件事发,惊动朝廷,尚书由此派员诘问河南尹。

    杨秉答道:任方为非作歹,实由单匡主使。今其既然越狱逃走,请用囚车将单匡押解到京师,当面考问,其作奸犯科行迹定会立刻清楚。

    尚书以此回报朝廷,却被四侯抓住把柄,反告河南尹渎职,纵放人证,诬陷良臣。杨秉由此竟被判罪,送到左校罚作苦役。后因久旱不雨,桓帝宣布大赦天下,因被赦免。

    其后不久,又遇天象生变,发生日食。泰山太守皇甫规等人趁机上书为杨秉辩冤,称其忠诚正直,不该长期压制不用。

    桓帝下诏,公车征召杨秉与处士韦着入朝,二人均称病不至。有司弹劾二人对朝廷大不敬,要求所属郡守治罪。

    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上奏,认为应再征召二人,如果还不应征,再讨论如何处罚。

    朝廷于是再次征召,杨秉只得再次入朝,被任命为太常,其后继任太尉。

    画外音:周景曾为梁冀故吏,故在梁冀伏诛后遭到免官禁锢。但朝廷因为周景素以忠正闻名,又多曾与梁氏爪牙为敌,不久后便解其禁,复拜为尚书令,又改任太仆、卫尉。延熹六年接替刘宠,升任司空。由此力荐重新启用杨秉,就此补叙说明。

    杨秉就任太尉之职,遂向朝廷说明当初任方越狱过程,并提出狱卒同时失踪,必是受了单匡收买,里应外合,通同作弊。

    桓帝闻奏,似有所悟,欲使廷尉有司复查此案。徐璜、具瑗等四侯见状,纷纷上奏,以人证全无为由,谏阻不可捕风捉影,妄兴冤狱。桓帝被众宦所惑,于是不了了之。

    司空周景、太尉杨秉眼见中常侍揽权,以致朝政日非,于是联名上疏,奏请诏命各有司部门,核察天下各郡县贪残不法官吏,以靖朝纲。

    桓帝览奏,当即批准。

    杨秉于是开列名单上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渲等,牧守以下五十多人,俱有贪腐情状,行贿卖官,惑乱朝廷吏治。此僚不除,国无宁日!

    朝廷命人查核其罪,结果皆都证据确凿。于是依律擒拿入京,交付廷尉下狱鞠审,或被处死,或被免职。天下郡县官吏闻此,无不肃然。

    黄琼时为司徒,居于三公之首,更奏免州郡贪官污吏,因而处死流徙十余人。由是海内称快,因此都希望黄琼、杨秉、周景三公雄起,整顿朝纲。

    然而四侯擅权已成定局,朝廷动乱不宁,黄琼年老多病,自己考虑无力匡正朝堂,于是托病在家,不再上朝。其后因为京畿发生寇贼骚扰,又发地震,黄琼终被免职。

    延熹七年,黄琼病重,临终前上疏劝谏,陈述李固、杜乔、李云、杜众等人冤屈。又弹劾尚书周永,在梁冀得势时为其党羽,失势时又投靠朝廷,实为钻营宵小,不可重用。

    上疏已毕,黄琼逝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忠”。

    四方名士闻之,不远百里前来赴丧者络绎不绝,多达六七千人。

    延熹八年二月,太尉杨秉再次上疏,以残暴贪婪之罪,奏请征召中常侍侯览之兄、益州刺史侯参入京,鞠审情实,按律治罪。

    桓帝回护不得,只得诏准,命征侯参入京。

    侯览闻之,急遣心腹出京,抢在天使之前到达成都,透露信息给兄长侯参,嘱其携带重金进京,上下打点疏通,以图免罪。

    镜头转换,便说益州刺史侯参。

    侯参既得兄弟指点通融,当即心安,由是有恃无恐。不久天使到来,接罢圣旨,便即搜罗库银珠宝,装载车辆,打点起行。路上不则一日,行至西京,夜宿长安馆驿。

    驿吏见来者气势非凡,暗中打听,知是中常侍侯览之弟,堂堂益州刺史奉旨进京,于是尽力趋奉巴结,极具牛酒盛馔招待,希图攀龙附凤,就此显贵。

    侯参大喜,当夜吃个醉饱,即命撤去残席,打发从人各归下处,预备就榻休息。

    驿吏及从人应诺,道声安置,俱各退下,掩门而出。

    时过三更,明月洒窗,疏影扶摇,万籁俱戚。侯参宽衣解带,刚欲登榻,忽然门户半开,一个人影闪入屋中,立在侯参面前。其快如风,形如鬼魅,半无半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