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传檄讨董(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数千兵马,愈加骄横跋扈。

    李儒眼见丁原已死,卢植告病不出,遂劝董卓早定废立之计。

    董卓喜而从之,乃再次于省中温明园设宴,会集公卿,计议废立之事,并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把住园门,不许群臣自由出去。

    当日太傅袁隗与司徒王允为首,率领百官皆到,见吕布侍立于董卓身后,心中吃惊之余,已知此次赴会吉凶难保,不会善罢。

    酒行数巡,董卓自座中起立,重提废立之事。吕布执戟立于董卓身后,只以双目瞪视座中,不发一言。群臣惶怖不敢反对,即便曹操等西园各军校尉,也只得默不作声。

    唯有中军校尉袁绍推盏离座,挺身而出,号令百官仗义直言。因见百官缄默不语,袁绍大怒,手提宝剑而出,悬节东门,直奔冀州去了。

    董卓知道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不好发作。于是再纳李儒之计,即日差人前往冀州,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以息其反心。

    袁绍既走,百官更是无人出头,皆都默不作声。

    董卓沉吟片刻,平息怒气,向座中袁隗说道:令侄今日当面忤逆于我,不是看在太傅面上,你袁家三族危矣。

    袁隗:多谢司空大度,不与小儿辈计较。

    董卓:废立之事,太傅以为如何?

    袁隗:司空大人所言极是,废立之事,惟明公而定。

    董卓再问百官,百官尽皆附和,再无异议。董卓大喜,这才命令大开园门,放百官群臣离去,还归府第。百官犹如在鬼门关前转过一圈,自回府中,与家人庆贺不死。

    李肃恼恨董卓有功不赏,当日趁夜到尚书卢植府中,以言辞挑拨道:大人身为尚书之尊,且是汉室干国之臣,对董卓今日之事,能无动于衷乎?

    卢植:公为司空大人麾下心腹之将,何论及此?

    李肃:尚书大人休疑。我乃汉臣,何谓奸贼心腹?

    卢植:则以公计,当奈其何?

    李肃:今袁本初已走,袁太傅志堕,满朝之中,只有大人敢于仗义执言,不惧董贼。卑职冒死前拜,是欲请求大人登高一呼,联络百官,速为之计,以救汉室也。

    卢植叹道:难得将军,竟有此忠义之心。然老夫已经免官,无能为也。

    李肃:然大人忍见汉室倾覆,不予理会耶?

    卢植:公若果然心存汉室,可速出洛阳东门,前至玄都观中,请史子眇道长入宫,与太后计议对策。史道长有神鬼莫测之能,必能解此危难。

    李肃:尚书既如此说,末将谨遵吩咐。

    卢植:以老夫观之,董卓虽气焰嚣张,但暴虐寡恩,胸无韬略,必不能持久。世人皆知你为董卓心腹,卿当隐忍不发。后有忠贞大臣谋诛董贼,你可作内应,建立不世功勋。

    李肃领命,便以巡城为名,直出东门而去。

    他是虎贲中郎将,又是董卓家将,哪个不知?虽是夤夜出城,门军并不敢盘问,即刻放行。李肃到了玄都观,求见史子眇道长,便将董卓废立之谋,及卢尚书之言相告。

    史子眇自刘辩返京之时,早已料到今日之变。当下听了李肃之言,也不吃惊,遂向李肃道谢,叮嘱数语,将其送出山门。

    李肃随即回城归家,依照史子眇所嘱,向董卓称病不出,只待时机到来。董卓自从得了吕布,哪里还去管他?当即准了,也不在意。

    次日卢植即上表朝廷,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返回家乡涿县。

    表章落到董卓手里,因早就嫌卢植在京碍眼,当即以朝廷名义批准。卢植便似打破牢笼走虎豹,顿开铁锁飞蛟龙,急走小路离开洛阳,兼道而去。

    李儒闻知走了卢植,急入司空府中陈说利害,董卓大悔,复派人出城追杀,已是不及。卢植回到原籍,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从此不问世事。

    初平二年,袁绍听从河北名士沮授计策,以诡计取得冀州,自称州牧,终有立足之地。欲拜卢植为军师出山辅佐,可惜次年卢植因病逝世。

    卢植临终之前,让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着贴身单衣入土。

    便在此时,玄都观主史子眇身着帝师之服,坐四马香车入宫,求见太后。因先帝曾特许其乘车入宫,禁军统领及黄门侍卫尽知其事,见到香车自是放行,丝毫不加阻难。

    史子眇入见太后及少帝,说明目前不可拂逆董贼之意,可任其所为,后必有报。少帝明知其中厉害关窍,自是一一应诺。

    何太后不肯应承,急道:若立陈留王为帝,我母子死无葬身之地!我曾鸩杀刘协生母王美人,又逼害其祖母董太后,他与我冤仇似海,岂容我母子活在世间?此事万万不可。

    史子眇说道:非也。大将军为十常侍所害,何苗又被禁军统领吴匡诛戮,西园八部尉及禁军尽归董卓,太后尚依仗何人与其争锋?如今内无良援,外无救兵,乃是坐困之局。少帝若是不依董卓,你母子立毙刀剑之下,谁能救驾?若到那时,董卓既承担弑君大罪,则毫无顾忌,不必再立陈留王为君,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