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集 再战合肥(5/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人论及贺表之时,便将书信转示宾客,以为自解。

    不料便有好事者,将崔琰书中之语记下,复又传入杨修耳内。

    杨修大喜,便趁曹操公事闲歇之际,将此事当作闲话评说,并诵书中之辞。

    曹操问道:此书何意?德祖可试解之。

    杨修说道:学生才浅,怕是说的不恰。

    曹操笑骂:当初平原弥衡轻视天下之士,连孤也不放在眼中,却谓“天下只有二人,乃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孔文举蔑视于孤,也与你折节下交。他二人互赞一个仲尼不死,一个颜回复生,哪个不知?崔琰书信你即能诵之,也必解得,不得虚套。

    杨修故作惶恐道:学生微末伎俩,即试说之。崔琰曾师事郑玄,颇有清正方直之名,尝以自负,谤讥时政。以学生观之,其复杨训之书,乃傲世不满,怨恨咒骂之语也。

    曹操问道:何以见得?

    杨修答道:大王学究天人,其云“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任自为之”,无非反对主公进位魏王,非人臣之所当为。此时殿下虽一时得意,可为所欲为,待将来时过境迁,天下有变,必为世人所弃,天下共诛之耳。学生若解错了,亦请大王宽恕。

    曹操细思一回,怒道:不论其本意如何,单这书中之语,便有怨妄之心。我闻民间谁家产子,邻人来问“得弄璋之喜乎?”主人必答“弄璋也!”其语为喜悦之意;若云“不过生一女耳”,便是怨妄懊恼之语。崔琰之“时乎,时乎”,便是此意。“会有变时”,其意不恭至甚,更有幸灾乐祸之意,又何疑哉!

    遂即传令,命罚崔琰为徒隶,派人看守,再听其在监中言论。

    数日后,监役来报:崔琰言谈如故,毫不屈服。虽受刑拘在押,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崔琰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似有所怨忿。

    曹操本来是想让崔琰服软,或上书自辩其冤,不料他竟是此等不屑一顾,大为不悦,遂以“怨谤不逊”之罪,赐令崔琰自死。

    崔琰在狱中得到魏王诏命,终不辩解,服毒含冤而死。监役验明尸身,入王府来报。

    曹操正在进食,闻报失箸于地,暗道:不好,某上了小儿杨修之当也!

    于是恍然大悟,转而痛恨杨修。

    崔琰与杨修结仇历史真相:当初曹操进位魏公,欲立太子,但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举棋不定,犹豫难决。崔琰与曹植是为姻亲,但却力荐曹丕,便为曹植怀恨,议于杨修,设计图害崔琰,以除夺嗣政敌。此番杨修利用崔琰书中之语,大加曲解,故此陷害成功。

    字幕: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正式进封魏王,任丞相,领冀州牧,位及人臣。

    曹操推辞再三,天子再四不允,乃拜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于邺郡修盖魏王宫。

    既然进位为王,此后头等大事,便是议立太子。

    曹操先前所立曹丕,乃魏公世子;此时既为魏王,则需立太子,故要重新计议。

    当时排列嫡庶:大妻丁夫人无出,妾刘氏生子曹昂,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次妻卞氏所生四子:长名丕,次名彰,三名植,四名熊。小妾环夫人生曹冲,年龄尚幼,体弱多病。

    因丁夫人无后,遂遭罢黜正妻之位,而立卞氏为王后。因第三子曹植聪明,举笔成章,为曹操所喜,此番便欲立为太子,以继王嗣。

    曹丕虽然身为世子,恐不得立为王嗣,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贾诩自曹丕拜己为师,此后便专心辅佐,今见已临大计,便教曹丕:如此如此行事。

    此后但凡曹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为感伤。于是曹操逐渐怀疑曹植乖巧,其忠孝诚心不及曹丕。

    曹操欲立后嗣,乃问贾诩:孤晋魏王,需立后嗣,应当立谁?望先生教我。

    贾诩做沉思状,许久不答。曹操追问其故,贾诩答道:正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之事,故不能即答耳。

    曹操大笑,遂立曹丕为太子。然后使太子镇守邺都,计议兴兵伐吴。(本集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