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集 武侯遗计(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待灵柩到了汉中,措置停当,华佗这才替孔明起了银针,换了道家衣装;又将易容偶像穿上殓衣置入棺中,摆放停当,然后飘然而去。

    华佗祖孙与孔明先到黄公山,见了左慈仙师;又至山阳见了孟公威、崔州平二人,再至颖川见了徐元直和石广元,与众人将真相诉说清楚,最终至骊山药王庙,隐居下来。

    其后不久,徐庶和石韬先后诈死,家人向魏天子上报哀书。因二人在魏国官小职微,魏主自然不疑有他,也无心去追究真假,只令依律按品级埋葬,销了官籍了事。

    至于后主刘禅亲至定军山致祭理丧,哪一个敢去灵柩前细看?便是细看,只要不用手去触摸,亦看不出棺内躺的乃是一具木偶之像。

    三年之后,孔明心中弃舍蜀汉不下,这才回至定军山,请山民在陵墓对面小山上盖了十余间精舍,在此清修,并为自己守墓。且致书家中,说与唐妃自己未死之秘。

    其实马均回到成都之后,已将此事悄悄告知嫂嫂,唐瑛早已知晓。此时闻讯来会,四手再执,泪眼相望,自是另外一番滋味,说不尽沧海桑田,感慨万端。

    马均见诸事已了,遂辞官而去,又带继子诸葛企、诸葛谦与亲子诸葛乔南行,远遁武陵郡桃花源谷。黄承彦见女婿假死成功,再也了无牵挂,终回至襄阳隆中黄家湾,时而至鹿门山中与水镜先生司马徽、庞德公等下棋闲话,直至终老。

    闪回结束,镜头转换。按下孔明等人,复说魏国大军。

    钟会引军离开定军山,进入汉中,离剑阁二十里下寨。立营方稳,雍州刺史诸葛绪引兵来见。钟会便问:将军因何在此?

    诸葛绪:某依三路进兵之策,引兵把住阴平谷口,切断姜维退路。姜维从沓中败退,佯作攻击我军之后,某驱兵向北堵击,姜维则乘机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合兵,据守剑阁。邓艾进至阴平,发书命我与其合兵南下。末将岂肯从他?故在此专候将军。

    钟会先是和蔼可亲,听罢忽然翻脸:公纵放姜维入阁在先,又畏敌不进在后,虽然同殿称臣,某不敢因私废公,恂情庇护。左右,将诸葛将军拿下,押回洛阳治罪!

    诸葛诸大惊,至此方才大悟,钟会非但欲夺己功,更要夺己兵权。

    果不其然,钟会趁火打劫,便留诸葛绪军马归于自己统领,随即引大军南下。然而却被姜维阻于剑阁,相持旬月,攻打不下。

    钟会深知,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进;背后黄金、乐城、汉城三地要隘;东溯汉水,已自处于绝地。此时顿兵雄关之下,不由便如芒刺在背,进退失据。

    思前想后,于是亲自修书,令人送至关上,呈与姜维。其书略云:

    某闻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姜维怒道:你如今已临绝境,自身难保,尚在此玩弄笔墨,嘻笑姜某耶!

    于是遣回来使,置之不理。钟会面对天险,简牍无施其用只得硬起头皮,仰攻剑阁。姜维列营守险,也学老对头邓艾在祁山之计,只是坚守不出。

    剑阁号称天险,钟会攻关旬月不克,只得引兵后退三十里扎营。魏军开始粮食不继,军心动摇,众将更是灰心丧气,皆谓即将前功尽废。

    蜀汉后主闻报魏军顿于雄关不退,于是修下国书,遣使送至建业,向吴主告急求援。

    吴王孙休应诺后主之请,便即派兵三路:大将军丁奉率领诸军进兵寿春;将军留平到南郡联合水军都督施绩,向北进兵襄阳;将军丁封、孙异引军至沔中,救援蜀汉。

    邓艾闻吴兵来救,急上书司马昭:今蜀寇大受挫折,若吴人来救,则前功尽弃矣。臣察自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若奔袭涪县,则距剑阁西有百里,距成都三百余里。请领精悍之兵,直击成都可也。姜维死守剑阁,若闻某出阴平,必引兵救援涪县,则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剑阁。若姜维不救涪县,则某即可出其不意,攻其空虚之地,必败守敌。

    司马昭看罢,虽知此计险极,但如骑虎背,无可奈何,只得回书准行。

    邓艾于是趁姜维被钟会牵制,独自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

    钟会闻知,也派部将田章等绕过剑阁,随后跟进。

    邓艾选兵三万,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

    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又粮运不继,军士多次陷入困境。

    魏兵沿途下了数寨,以备后路,并接应大军,便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马阁山时,见道路断绝,进退不得。部将见蜀道如此之道,皆生退心。

    邓艾身先士卒,遂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诸将随之。方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丞相诸葛武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