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八王之乱(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得众军,先引百名亲兵,冒烟突火而走。

    副将徐建见主将逃走,急领本部五百余兵,随后来赶。孙辅闻听后面有军追赶,愈加惊恐,一直逃到洛阳东门,天光大亮,这才知道是自家兵马在后相随,虚惊一场。

    孙辅、徐建惧怕孙秀怪罪,遂商量下一套说辞,进宫来见天子,奏道:齐王军队强盛,势不可挡,张泓等已全军覆没。臣被败兵冲动阵营,齐王兵趁机而进,故此败归。

    司马伦闻奏大惊,于是遣使持诏,急令司马虔和许超回军,卫护京师。许超不知缘故,只得奉诏回师,成都王大军遂趁势而进。

    许超刚入洛阳,适逢张泓击败齐王司马冏捷报传来。

    司马伦复又大喜,便派许超再领兵出京,迎击成都王叛军。

    许超只得回兵,众军心怀不满,至徒劳往返,怨声四起。兵渡黄河之时,又因相互争抢船只,致使各营将士疑惑隔阂,三军锐气顿挫。

    司马伦因胜而喜,并不追究孙辅谎报军情之罪,复令其招集旧部,去助张泓合击齐王。此时司马虔已奉诏回京,兵至庾仓而止。诏命反复,众无所从,混乱不堪。

    孙辅出京,于路收集所部散兵,至颍上来见张泓,两军会师。

    张泓:将军何来?

    孙辅:闻说将军大胜贼兵,故此前来听命,共歼残敌。

    张泓大喜:即是如此,就请将军休辞劳苦,与别帅孙髦、司马谭列阵于阳翟城外;某亲带中军渡过颍水,进攻司马冏兵营。未知公意如何?

    孙辅:悉听尊便,末将无有不从。

    商议已罢,分别出兵。张泓率军渡河登岸,急令击鼓冲营。

    前军来报:齐王营中虚扎旌旗,并无一人一骑在内。

    张泓失惊:某中其调虎离山计矣,速回渡河,归救阳翟!

    众军闻此,不战自乱,急急回军。登船半渡之际,遥见孙髦、司马谭、孙辅三营火光冲天,人喊马嘶。

    司马冏偷引大军自上游渡河,奇袭孙辅等三营。

    三将毫无准备,如何当得齐王有备偷袭?顷刻间三个大营全被攻破,士卒死伤无数,余者四散而逃。孙辅见状大惧,重施故技,足不停步,又跑回洛阳去了。

    比及张泓率军登岸来救,齐王已获胜收军而去。张泓只得收集余众回营,写表向洛阳告急,请发援军。

    镜头转换,按下前线战场,复说京都洛阳。

    孙秀在洛阳调度三路大军战事,不断收到急报,见京中再无兵可派,无计可施。

    司马伦此时也闻说前线屡败,遂召孙秀入内问计:前线大败,京中再无军马,奈何?

    孙秀:臣有一计,可向天下假传捷报,扬言反说张泓攻破司马冏兵营,活捉齐王,并令在外领兵武将百官皆都入京祝贺。

    司马伦:自欺欺人,当得何用?

    孙秀:依臣愚意,是待各路武将进宫之时,收其部军而为陛下所用,岂不可乎?

    司马伦:贤卿果有诸葛之谋,陈平之智。就依先生,替朕速下诏命可也。

    于是派出使者,各赍诏书,到城外各营下达。

    当时士猗、伏胤、孙会都执掌兵权,拜诏后皆知孙秀意图,竟一个也不肯入京拜贺。

    至期因见无人来朝,司马伦大慌,于是不再信任孙秀,亲自授命太子詹事刘琨:卿可为使持节,并拜督河北将军,率一千步兵,前往催促各军作战。切切在意,毋负朕心!

    刘琨奉命,引军持节出京。

    孙秀见天子如此,恐怕最终获罪,亲笔作书,拜托刘琨:大人可将此书递送我子孙会,催其率部出战。嘱其务必为朝廷出力,为父分忧。

    刘琨:喏,敢不奉命。

    孙会接到父亲之书,无可奈何,只得出兵,与河间王大军战于激水。

    河间王司马颙亲自驱兵冲杀,孙会大败,损兵过半,只得退保激水南岸。刘琨在南岸督战,见孙会败回,敌军势大,只得下令烧断河桥,以阻追兵,复拜表朝廷告急。

    官军每日皆有败兵回京,家家号哭阵亡子弟,户户高搭灵棚,孙秀再也瞒之不住。

    朝中百官将士众怒,皆欲诛杀司马伦、孙秀,以向阵亡家人谢罪。

    孙秀知道众怒难犯,只得坐守宫中,不敢再出中书省半步。及刘琨表奏入宫,闻说河北军大败,更加忧虑,坐卧不安,不知所为。

    这一日正惊慌失措之际,忽闻殿外脚步声起。

    有人问道:孙侍中何在?大喜大喜!

    孙秀抬头看时,见是义阳王司马威进门,遂问:殿下说甚大喜,齐王退兵了么?

    司马威冷笑:齐王不获孙公首级,焉肯退兵?今朝中重臣皆来上朝,齐集宫中,故谓大喜。公宜至中书省,与八坐公卿共议防守京城之事,奈何坐于此地?

    孙秀无可奈何,只得随义阳王走出门下省,又唤五十名禁军保护,来至尚书省。

    当时八坐重臣均在,一齐逼问孙秀:贼兵至矣。公为侍中,何不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