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李雄霸蜀(5/6)
相,尊称为范贤。
至建兴三年,范长生率领群臣,再劝李雄称帝。
李雄从之,于是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汉,史称成汉。
于是下诏:追尊先父李特为景帝,庙号始祖,母罗氏为太后。授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许其部曲不参与征伐,租税归入私宅。
李雄建国初始,与蜀民只是约法七章,朝廷制度不立,军无法纪礼仪,文官只知收敛,将军们则仗恩倚功,各自争夺官夺位,朝野乱作一团,毫无章法可言。
蜀民由是不胜其苦,渐渐怨气冲天。
尚书令阎式见此,于是上疏于成汉皇帝李雄。其疏略云:
臣闻凡治国定纪,总以遵循旧制为上。依汉、晋旧例,惟太尉、大司马执掌兵权,太傅、太保乃曰父兄之官,讲论道义之职而已;司徒、司空,掌管五教九土之事。秦代则设置丞相,统掌天下政务。汉武末期,则破例使大将军统掌政务。今陛下基业初建,百事不全,诸公大将班次各有不同,故所请官职皆与典章旧制不合。为保社稷长远之计,臣谓应立制度,永为楷模法式,伏惟上闻!
李雄从之,便使范长生依当年武侯治蜀时所立《蜀科》为范,撰订国体官制。
画外音:至此为止,成汉国方有法度律令,体制渐备,始有国家朝廷规范,士民尽皆奉行,军威亦壮。其后永嘉四年,罗尚死于巴郡,部众瓦解,李雄于是占据整个益州。
镜头转换,按下益州,复说洛阳。
当时西晋朝廷,司马乂虽在洛阳总掌朝中大权,但事无臣细,皆向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报告询问,故此司马颖实是遥掌朝政。
李雄占据蜀地自称成都王,罗尚被逐出益州之事,早有梁、益二州折报入京,满朝公卿诸王皆知,朝廷大震。
司马颖在邺城闻报李雄在蜀中称王,不由大怒,便召部下群臣议道:益州生此大变,皆因长沙王用人不当,丧师辱国而致。我当为朝廷除此庸材,先正朝纲,再伐不臣!
正说至此,忽从人入报:河间王自长安遣人前来下书,现在殿外候见。
成都王:令来使入见。
来使上殿,山呼殿下千岁,递上河间王书信。观其书略云:
今长沙王得专朝政,皆因殿下逊让之故,至其横行无忌,欺压群臣。荆州张昌及益州李特谋反,长沙王动止失据,屡遭败辱,不可不除。前日某使河南尹李含、侍中冯荪及中书令卞粹等谋刺杀之,反对皇甫商告发,三人皆为司马乂诛杀。今我若不发,则尽死于其手,书不尽言,惟殿下之命是听。
司马颖览书,决心已定,便当即写表,上奏天子。其疏略云:
臣启陛下。今长沙王司马乂论功不平,与仆射羊玄之、及左将军皇甫商等专权朝政,天下臣民无不衔恨怀愤。臣请即将司马乂罢职,遣归封国,并诛羊玄之等佞臣。陛下如不从臣奏请,臣便起兵以向京师,代天子伐之。
写毕用了玺印,递与来使:你回去还报汝主河间王,使其在这奏表上加盖印玺,呈报朝廷,便是我二人联名,请奏天子除贼。
来使领命,归报司马颙。河间王见说成都王肯与自己联手,于是大喜,便在成都王奏章上加盖自己玺印,又签了花押,遣使拜表进宫。
惠帝览毕二王之奏,掷表于地,立即亲书回诏,命使者带回,并怒谓众臣:二贼敢如此威逼朕躬!若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真敢举兵向阙,朕将亲率六军以讨之!
竟一改往日怯懦形态,掷地有声,雄姿勃发。
使者回报司马颙,并以帝言转告。
河间王见天子之语颇有回护长沙王之意,于是便以李含之死为由,鼓动三军,使张方为督,统兵七万,往洛阳征讨长沙王司马乂,会合成都王之军共进。
张方领命,率军直趋洛阳而来。司马颖闻说河间王出兵,遂欲亲自引兵应之。
卢志闻知,急忙入谏:明公前番委权辞宠,天下共仰,得众望之美。今逢大变之际,何不顿兵关外,文服入朝,以奉天子?此王霸之事,望殿下行之,休以兵交。
成都王虽然敬重卢志,但不肯听。
参军邵续亦谏:人有兄弟,如同手足。明公欲当天下之敌,而先废一手,可乎?
成都王仍不肯听,即令出兵。
兵至朝歌,于是派将: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锋都督、前将军、假节,总督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石超等诸将,率军二十余万西向洛阳,与河间王会合,共伐长沙王。
陆机:末将得令,多谢殿下信赖。
成都王大喜,命诸将听从陆机分派,于是宣布散帐。
诸将闻说令陆机总督军马,位在众人之上,皆不服气。王粹自谓跟随成都王日久,且屡立战功,更是怨恨不平,公开表示不服。
参军孙惠见诸将如此情状,亲至陆机内帐劝道:今殿下命阁下为三军之帅,诸将各有不平。夫将帅不合,战之大忌也。阁下虽出身将门,但从不知兵,其不危乎殆哉!不如将
至建兴三年,范长生率领群臣,再劝李雄称帝。
李雄从之,于是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汉,史称成汉。
于是下诏:追尊先父李特为景帝,庙号始祖,母罗氏为太后。授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许其部曲不参与征伐,租税归入私宅。
李雄建国初始,与蜀民只是约法七章,朝廷制度不立,军无法纪礼仪,文官只知收敛,将军们则仗恩倚功,各自争夺官夺位,朝野乱作一团,毫无章法可言。
蜀民由是不胜其苦,渐渐怨气冲天。
尚书令阎式见此,于是上疏于成汉皇帝李雄。其疏略云:
臣闻凡治国定纪,总以遵循旧制为上。依汉、晋旧例,惟太尉、大司马执掌兵权,太傅、太保乃曰父兄之官,讲论道义之职而已;司徒、司空,掌管五教九土之事。秦代则设置丞相,统掌天下政务。汉武末期,则破例使大将军统掌政务。今陛下基业初建,百事不全,诸公大将班次各有不同,故所请官职皆与典章旧制不合。为保社稷长远之计,臣谓应立制度,永为楷模法式,伏惟上闻!
李雄从之,便使范长生依当年武侯治蜀时所立《蜀科》为范,撰订国体官制。
画外音:至此为止,成汉国方有法度律令,体制渐备,始有国家朝廷规范,士民尽皆奉行,军威亦壮。其后永嘉四年,罗尚死于巴郡,部众瓦解,李雄于是占据整个益州。
镜头转换,按下益州,复说洛阳。
当时西晋朝廷,司马乂虽在洛阳总掌朝中大权,但事无臣细,皆向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报告询问,故此司马颖实是遥掌朝政。
李雄占据蜀地自称成都王,罗尚被逐出益州之事,早有梁、益二州折报入京,满朝公卿诸王皆知,朝廷大震。
司马颖在邺城闻报李雄在蜀中称王,不由大怒,便召部下群臣议道:益州生此大变,皆因长沙王用人不当,丧师辱国而致。我当为朝廷除此庸材,先正朝纲,再伐不臣!
正说至此,忽从人入报:河间王自长安遣人前来下书,现在殿外候见。
成都王:令来使入见。
来使上殿,山呼殿下千岁,递上河间王书信。观其书略云:
今长沙王得专朝政,皆因殿下逊让之故,至其横行无忌,欺压群臣。荆州张昌及益州李特谋反,长沙王动止失据,屡遭败辱,不可不除。前日某使河南尹李含、侍中冯荪及中书令卞粹等谋刺杀之,反对皇甫商告发,三人皆为司马乂诛杀。今我若不发,则尽死于其手,书不尽言,惟殿下之命是听。
司马颖览书,决心已定,便当即写表,上奏天子。其疏略云:
臣启陛下。今长沙王司马乂论功不平,与仆射羊玄之、及左将军皇甫商等专权朝政,天下臣民无不衔恨怀愤。臣请即将司马乂罢职,遣归封国,并诛羊玄之等佞臣。陛下如不从臣奏请,臣便起兵以向京师,代天子伐之。
写毕用了玺印,递与来使:你回去还报汝主河间王,使其在这奏表上加盖印玺,呈报朝廷,便是我二人联名,请奏天子除贼。
来使领命,归报司马颙。河间王见说成都王肯与自己联手,于是大喜,便在成都王奏章上加盖自己玺印,又签了花押,遣使拜表进宫。
惠帝览毕二王之奏,掷表于地,立即亲书回诏,命使者带回,并怒谓众臣:二贼敢如此威逼朕躬!若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真敢举兵向阙,朕将亲率六军以讨之!
竟一改往日怯懦形态,掷地有声,雄姿勃发。
使者回报司马颙,并以帝言转告。
河间王见天子之语颇有回护长沙王之意,于是便以李含之死为由,鼓动三军,使张方为督,统兵七万,往洛阳征讨长沙王司马乂,会合成都王之军共进。
张方领命,率军直趋洛阳而来。司马颖闻说河间王出兵,遂欲亲自引兵应之。
卢志闻知,急忙入谏:明公前番委权辞宠,天下共仰,得众望之美。今逢大变之际,何不顿兵关外,文服入朝,以奉天子?此王霸之事,望殿下行之,休以兵交。
成都王虽然敬重卢志,但不肯听。
参军邵续亦谏:人有兄弟,如同手足。明公欲当天下之敌,而先废一手,可乎?
成都王仍不肯听,即令出兵。
兵至朝歌,于是派将: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锋都督、前将军、假节,总督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石超等诸将,率军二十余万西向洛阳,与河间王会合,共伐长沙王。
陆机:末将得令,多谢殿下信赖。
成都王大喜,命诸将听从陆机分派,于是宣布散帐。
诸将闻说令陆机总督军马,位在众人之上,皆不服气。王粹自谓跟随成都王日久,且屡立战功,更是怨恨不平,公开表示不服。
参军孙惠见诸将如此情状,亲至陆机内帐劝道:今殿下命阁下为三军之帅,诸将各有不平。夫将帅不合,战之大忌也。阁下虽出身将门,但从不知兵,其不危乎殆哉!不如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