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集 迁都洛阳(2/7)
。
前南安王拓跋桢引宗族子弟列于左侧,奏道:愚者对已成之事不明,智者预见于事未及发。大德不议于俗,大功不谋与众,非常人能为非常之事。今拓神都以延王业,营帝京于天下之中,周公谋之于前,陛下实行于后,故谓恰当。天下至重者莫非帝都,人至贵者莫非父母所赐之身,岂有他哉?望陛下保重龙体以合民意,不孚众臣之望,定都中原,停止南伐。此乃臣等由衷之言,亦天下苍生大幸。
说罢引其宗族跪拜,群臣亦皆拜倒,高呼万岁。
孝文帝见目的达到,说道:准卿所奏。孤便定都洛阳,不下江南可也。
诸王亦各大喜,辞帝归营。
九月深秋,枫叶满山,长空如洗。北魏百万大军间关万里,陆续抵达洛阳。
诸鲜卑大臣虽仍不愿内迁,但更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于是大批鲜卑族人源源不断涌入中原,皆至河洛之间择地而居。
孝文帝急命李冲、拓跋澄等人带兵巡视诸部,安顿族人起房造屋,分屯州县,以防生变,半年之内,大事底定,井然有序。
来年初春三月,阳光明媚,草长鸢飞。孝文帝兴致大起,便命李冲、拓跋澄引三千军马扈驾,出洛阳城郊外,前往视察京畿诸部新居。当日巡行于伊川,露营于野。
孝文帝谓李冲及拓跋澄道:我族迁洛之后,诸位王公及各部大人有何意见,此处并无他人,公等可以畅言之。
拓跋澄直言奏道:我本世代游牧,今至中原,问题毕现。
孝文帝:都有哪些问题?
拓跋澄:鲜卑人习以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汉语,不合中原习俗,此其一也;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此其二也。此二事如不及时解决,则汉民思乱,鲜卑欲归,大魏社稷危矣。
孝文帝听他说的实在,俱是事实,不禁深以为忧。
李冲见此,从袖中抽出已备奏疏呈上,说道:陛下南迁之时,臣已预料今日之局,并拟定改制之策,呈请陛下御览,并诏命天下。则期年之内,河洛平定,万民安堵,不劳圣忧。
孝文帝接疏细览,不由大喜,遂递与任城王。
拓跋澄恭敬捧读已毕,亦惊喜不置,击节赞道:若果如此,则不但安我族众,即平定天下,亦跷足可期也!
于是君臣巡视四方已毕,即回洛阳,命李冲细定改制方案,以备施行。李冲领旨,便急召王肃、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公卿,日夜密议,拟定变法纲领,呈报朝廷。
孝文帝详细看过,大喜从之,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并以李冲为镇南将军,照旧担任侍中、少傅,委以营造洛阳重任。又改封阳平郡开国侯,食邑户数照旧不变。李冲领命,乃依照秘籍中匠门图册,自去规划。
旬月之后,户部来报:平城及边北尚有鲜卑各部酋长大人,留恋故土,不愿南迁。
孝文帝复依李冲之计,当即诏命起兵南伐,命鲜卑各部及北凉、西凉、柔然、高车等归降部族,皆限期率部南下,至洛阳聚集;并将家属安顿京畿各州郡县,引兵随征。若逾期不至者,以通敌论罪,尽削官爵,收其部众。
各部不敢违旨,且征战之事本亦各自乐为者,乃皆引部族南下,云集关东河洛。
孝文帝大喜,乃引车马南至淮河,耀武扬威;复诏令安南大将军拓跋英、平南将军独孤藻征讨汉中,征召雍、泾、岐三州兵六千人,戍守南郑;以李冲兼任左仆射,留守洛阳,并监督营造京城、宫殿。
李冲见孝文帝越演越像,大有弄假成真之势,急上表进谏:秦州地势险要,接近羌人聚居之地。我军出动,道路迢遥,粮饷不继,兼氐人叛乱,百姓奔逃,致关中扰乱。今又预调戍兵,若南郑不下,胡夷连结,其事难测。既克南郑,西路险阻,兼道千里,与关东隔绝,孤陷敌围,若遭敌攻,不能立救,粮尽难运,亦不可守。且王者举止以为拯民,敌人固守意在惜土,德行分也。今陛下美名远播,魏国境覆九州之八,国民十有其九,天下未服王化者惟漠北与江南而已。彼臣服已为时不远,又何必操之过急哉?臣谓今宜开拓关中疆土,多取中原城垒,多积资粮,足以应敌;然后设官委将,以备吞并天下。今钟离、寿阳临边不攻,赭城、新野近都未降,东路不守,西部何据?由此推论,我不戍守南郑为上。
孝文帝览奏从之,以其奏疏遍示诸将,表示从谏如流,调回西征将士,自亦引军还洛。李冲升任尚书仆射,仍兼少傅,改封清渊县开国侯,食邑不变。
至此不但完成迁都洛阳大举,且使鲜卑族中半数以上定居河洛,大计成于不动声色,大功毕于无形之中。于是又依李冲、王肃、李彪、高闾所拟之策,陆续开始全面汉化改革。
于是下达改革诏命:一为整顿吏治。自延兴二年始,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劣者则受处罚,甚至降级。二为变革税制。自延兴五年始,改变过去州、郡
前南安王拓跋桢引宗族子弟列于左侧,奏道:愚者对已成之事不明,智者预见于事未及发。大德不议于俗,大功不谋与众,非常人能为非常之事。今拓神都以延王业,营帝京于天下之中,周公谋之于前,陛下实行于后,故谓恰当。天下至重者莫非帝都,人至贵者莫非父母所赐之身,岂有他哉?望陛下保重龙体以合民意,不孚众臣之望,定都中原,停止南伐。此乃臣等由衷之言,亦天下苍生大幸。
说罢引其宗族跪拜,群臣亦皆拜倒,高呼万岁。
孝文帝见目的达到,说道:准卿所奏。孤便定都洛阳,不下江南可也。
诸王亦各大喜,辞帝归营。
九月深秋,枫叶满山,长空如洗。北魏百万大军间关万里,陆续抵达洛阳。
诸鲜卑大臣虽仍不愿内迁,但更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于是大批鲜卑族人源源不断涌入中原,皆至河洛之间择地而居。
孝文帝急命李冲、拓跋澄等人带兵巡视诸部,安顿族人起房造屋,分屯州县,以防生变,半年之内,大事底定,井然有序。
来年初春三月,阳光明媚,草长鸢飞。孝文帝兴致大起,便命李冲、拓跋澄引三千军马扈驾,出洛阳城郊外,前往视察京畿诸部新居。当日巡行于伊川,露营于野。
孝文帝谓李冲及拓跋澄道:我族迁洛之后,诸位王公及各部大人有何意见,此处并无他人,公等可以畅言之。
拓跋澄直言奏道:我本世代游牧,今至中原,问题毕现。
孝文帝:都有哪些问题?
拓跋澄:鲜卑人习以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汉语,不合中原习俗,此其一也;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此其二也。此二事如不及时解决,则汉民思乱,鲜卑欲归,大魏社稷危矣。
孝文帝听他说的实在,俱是事实,不禁深以为忧。
李冲见此,从袖中抽出已备奏疏呈上,说道:陛下南迁之时,臣已预料今日之局,并拟定改制之策,呈请陛下御览,并诏命天下。则期年之内,河洛平定,万民安堵,不劳圣忧。
孝文帝接疏细览,不由大喜,遂递与任城王。
拓跋澄恭敬捧读已毕,亦惊喜不置,击节赞道:若果如此,则不但安我族众,即平定天下,亦跷足可期也!
于是君臣巡视四方已毕,即回洛阳,命李冲细定改制方案,以备施行。李冲领旨,便急召王肃、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公卿,日夜密议,拟定变法纲领,呈报朝廷。
孝文帝详细看过,大喜从之,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并以李冲为镇南将军,照旧担任侍中、少傅,委以营造洛阳重任。又改封阳平郡开国侯,食邑户数照旧不变。李冲领命,乃依照秘籍中匠门图册,自去规划。
旬月之后,户部来报:平城及边北尚有鲜卑各部酋长大人,留恋故土,不愿南迁。
孝文帝复依李冲之计,当即诏命起兵南伐,命鲜卑各部及北凉、西凉、柔然、高车等归降部族,皆限期率部南下,至洛阳聚集;并将家属安顿京畿各州郡县,引兵随征。若逾期不至者,以通敌论罪,尽削官爵,收其部众。
各部不敢违旨,且征战之事本亦各自乐为者,乃皆引部族南下,云集关东河洛。
孝文帝大喜,乃引车马南至淮河,耀武扬威;复诏令安南大将军拓跋英、平南将军独孤藻征讨汉中,征召雍、泾、岐三州兵六千人,戍守南郑;以李冲兼任左仆射,留守洛阳,并监督营造京城、宫殿。
李冲见孝文帝越演越像,大有弄假成真之势,急上表进谏:秦州地势险要,接近羌人聚居之地。我军出动,道路迢遥,粮饷不继,兼氐人叛乱,百姓奔逃,致关中扰乱。今又预调戍兵,若南郑不下,胡夷连结,其事难测。既克南郑,西路险阻,兼道千里,与关东隔绝,孤陷敌围,若遭敌攻,不能立救,粮尽难运,亦不可守。且王者举止以为拯民,敌人固守意在惜土,德行分也。今陛下美名远播,魏国境覆九州之八,国民十有其九,天下未服王化者惟漠北与江南而已。彼臣服已为时不远,又何必操之过急哉?臣谓今宜开拓关中疆土,多取中原城垒,多积资粮,足以应敌;然后设官委将,以备吞并天下。今钟离、寿阳临边不攻,赭城、新野近都未降,东路不守,西部何据?由此推论,我不戍守南郑为上。
孝文帝览奏从之,以其奏疏遍示诸将,表示从谏如流,调回西征将士,自亦引军还洛。李冲升任尚书仆射,仍兼少傅,改封清渊县开国侯,食邑不变。
至此不但完成迁都洛阳大举,且使鲜卑族中半数以上定居河洛,大计成于不动声色,大功毕于无形之中。于是又依李冲、王肃、李彪、高闾所拟之策,陆续开始全面汉化改革。
于是下达改革诏命:一为整顿吏治。自延兴二年始,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劣者则受处罚,甚至降级。二为变革税制。自延兴五年始,改变过去州、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