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集 高欢相魏(3/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颍之奇士,皆系仰于明公,尽其智力效命于将军。我谓明公不如据华山以为城雉,因黄河而为池堑;则退守不失封泥,进兵同于建水。将军乃欲弃关中而就冀州,岂非束手受制于人,不亦鄙乎?

    其言未毕,贺拔岳已然大悟,乃离坐起身,执手赞道:公言是也,真乃保身良策。

    乃上书逊辞,不就高欢征召。其后不久,孝武帝诏旨下达,加封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是为一路诸侯。贺拔岳再拜领旨,愈加佩服薛孝通有先见之明。

    五月,孝武帝下诏:命沛郡王元欣为太师,赵郡王元谌为太保,南阳王元宝炬为太尉,清河王元亶为司徒,长孙稚为太傅。

    丞相高欢时在并州,闻知皇帝如此安排,隐隐发觉是在排兵布阵,专欲对付自己。遂上疏坚辞天柱大将军,以观朝廷风色。

    孝武帝览奏二话不说,随即下诏准之,且以既娶高欢之女为由,命高欢结义兄弟、太常卿李元忠送彩礼至并州相府,以示子婿之谊,并无相图之意。

    高欢与李元忠多日不见,闻其来至大悦,且又为天子钦使,遂出城亲接,并于内室置酒相待,畅叙平生。二人酒宴至酣,谈及往事,皆不胜感慨唏嘘。

    饮酒自午至夜,高欢依旧兴致盎然,命人掌灯,添换残席。

    李元忠喟然说道:明公昔日兴兵起义之时,一众兄弟相聚何等热闹?近日贤兄即贵为丞相,却至门前冷落,竟无人前来问候矣。

    高欢拍手大笑:此皆拜公逼我起兵之故也。

    李元忠半开玩笑说道:明公此后若不将权力交给高澄侄儿,而被他人夺了丞相之位,我就再找一处,起兵造反。

    高欢笑道:愿意与公一同起兵之人尽有,但如我肯听你摆布者,贤弟再难遇也。

    李元忠起身离座,伸手捋住高欢胡须大笑:正因如此,兄弟此生不离明公也。

    高欢感叹道:若有我叔父高乾尚在朝中,岂容斛斯椿等挟持天子,惑乱朝纲耶!

    镜头闪回,补叙高乾境况。

    信都起事成功,高乾被封侍中、司空,得以参与朝政。当时正赶上父亲去世,因征战未息,不及服丧期满。待孝武帝即位,便上书请求解职,为父守孝。

    孝武帝采纳斛斯椿之谏,顺水推舟颁诏,免去高乾侍中职务,只留司空虚职。

    高乾只是以请辞守孝为由试探朝廷,不料孝武帝会立即批准,既丢侍中之位,就不能插手朝中事务,于是闲居家中,怏怏不乐。

    孝武帝既然欲除高欢,复希望高乾能为自己所用,便在华林园酒宴结束之后,单独留下高乾,私对其言:高司空!卿家世代忠良,卿今又建立显赫之功,朕与卿名为君臣,实乃兄弟,应订盟立约,卿谓如何?

    说毕便写盟书,自己先签名画押,后请高乾立约。

    高乾再拜答道:臣此身惧为陛下所有,岂敢有二心哉!

    便即签字画押,交付皇帝,拜辞而出。因不疑天子更有别意,故此未向高欢禀报。

    数日之后,高乾闻说孝武帝于宫廷禁军之外复置内督部曲,方才恍然大悟,乃对心腹部将说道:皇帝与丞相已生二心,私下纠集小人,皆听斛斯椿谄言。且屡次遣元士弼、王思政等来往于关西,与贺拔岳密谋;又命贺拔胜掌管荆州,表面示其疏远,实乃拉帮结派,使贺拔兄弟势为犄角,以据西方。今盟书已在皇帝之手,灾难将发,必殃及我身。

    说罢急修私书,即命心腹前往并州相府,将孝武帝立盟拉拢之事告诉丞相。

    高欢见书大惊,知道事情紧急,急令来使回京,请高乾到并州面议。

    高乾于是化妆潜地出京,来至并州,当面劝说高欢,宜迫使孝武帝禅让,效曹丕、司马炎故事,自立为帝。

    高欢掩住高乾之口:叔父休要乱言!某即上表,求天子复你侍中,并委以门下省事。

    高乾见其不肯自立,只得告归。高欢此后屡次表请高乾复职,孝武帝皆不允。高乾由此知道灾难将作,乃请高欢为己谋求外镇。

    高欢依其所请上表,孝武帝果然立刻准奏,使高乾出镇徐州,以咸阳王元坦代为司空。

    闪回结束,字幕:西元五三二年,南梁中大通四年,春正月,丙寅。

    梁武帝驾坐建康,下达诏旨:敕命南平王萧伟为大司马,元法僧为太尉,袁昂为司空;立西丰侯萧正德为临贺王,太子萧纲长子萧大器为宣城王。

    时有扬州刺史邵陵王萧纶,乃武帝第六子,欲盛府内器服,遣人就市赊购锦采丝布,拟与左右职局防阁为绛衫、内人帐幔。名曰赊购,其实便是打劫,何曾有还银之期?

    商家知其禀性,闻而无不大惧,皆致闭店不敢营业,致使扬州商业萧条,路人稀少。

    扬州少府丞何智通不敢隐瞒,将此事报告朝廷。萧纶因此被武帝诏责,便暗派心腹戴子高、戴瓜、李撤、赵智英等,于路寻找何智通,终于白马巷中逢之。

    戴子高手挺长槊,直刺入轿车之中,槊刃从何智通背部刺出。车夫被惊得魂飞魄散,亦被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