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土豆、玉米、红薯!恐怖的亩产量!(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草追肥等等,亩产大概在一千五百斤至三千斤左右!”

    “按照明朝一石重量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就按照一石等于一百五十斤来算。”

    “精细管理,亩产五十三石到七十三石左右!”

    “一般管理,亩产三十三石到四十六石左右!”

    “粗放管理,亩产十石到二十石左右!”

    “也就是说,这土豆,就算你不去管理,就丢在那任由它自己长,也比大米来的产量高!”

    “当然,也不是说土豆好,就要完全种土豆,当时大不列颠发现这玩意产量高,还能吃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种植,几乎到处都是种这玩意的,其他的都不种了,结果,因为土豆害病,一场瘟疫席卷了整个殴州的土豆产业!导致严重的大饥荒,甚至有一百万人因此饿死,超过两百万人出逃!”

    “想要种好土豆,就得轮种,一个地方,种三年土豆就必须换别的种,否则很容易出现病害!”

    “以上,就是土豆的情况!”

    “接下来是玉米!”

    “玉米,也称玉蜀黍。”

    “这东西,同样产自于美洲。”

    “这东西是美洲当地土着的重要粮食来源。”

    “传播过程也是因为大航海时代,那些欧洲人带回殴州的。”

    “至于什么时候传到华夏的……”

    “这个说法就有点多了。”

    “有说是明朝嘉靖与万历时期,李时珍修订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玉米的描述。”

    “但也有人说,在元朝的时候,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了。”

    “元朝时期,一个叫贾铭记载的《饮食须知·谷类》中,这样记载道: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

    “元朝时期,一个叫李东垣,也在《食物本草·谷部》中记载道: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但不管如何,当时都没有大规模种植。”

    “而玉米的优点也很明显,有较强的耐寒性,甚至,还有较强的耐旱性,哪怕在贫瘠的土壤中,玉米也能适应,完全可以广泛种植。”

    “一般三到四月播种,七到八月成熟。”

    “当然,玉米也有些费地,要么轮换着种,要么在种玉米的时候,套种大豆。”

    “豆根可以肥田,大豆也不抢玉米的阳光。”

    “一亩田不仅可以收获玉米,也能收获大豆。”

    “大豆就是菽,是华夏本土就有的东西。”

    “当然,不仅仅是大豆,土豆,花生等,也可以一起套种。”

    “而要说到产量的话。”

    “且不说那些培育好的高产特殊品种,就说一般的正常品种。”

    “一般情况下,亩产为一千至一千四百斤左右!”

    “高产地区要高一点,有一千六到两千四百斤左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良田,好田,肥田,甚至可以达到三千四百斤!”

    “换算成石的话,亩产也有六石到二十二石左右!”

    “以上,就是玉米的情况,虽然比不了土豆的产量,但也比其他粮食高很多。”

    “接下来是红薯。”

    “红薯,也叫番薯,甜薯,甘薯等……”

    “这玩意也是美洲那边带回来的。”

    “传入华夏的时间,大概在明朝万历年间。”

    “据说,红薯引进第一人,名叫陈益,是粤地虎门镇人士,明朝万历八年,陈益跟随有人去安南,当地酋长以礼相待,每次宴请,都有味道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红薯。”

    “之后,陈益就留意起红薯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方式。”

    “他发现,这玩意,不仅产量高,甚至只需要一株一节藤,放在地里也能长出红薯来。”

    “于是乎,两年后,他冒着杀身的风险,收买了酋卒,将薯种藏在铜鼓中,偷偷带回国!”

    “回国后,他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收获成功后,就决心大规模将这红薯推广。”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例子。”

    “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福建人,名叫陈振龙,他常年在吕宋地区做生意,见到当地种植着一种甘薯作物,其甘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于是,他就决定将其带回去!”

    “但当时的吕宋,正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允许甘薯出境,陈振龙绞尽脑汁,于是乎,将红薯藤绞入吸满水的麻绳里,并且在麻绳表面涂满无垢,巧妙的躲过殖民者的检查后,终于渡海回国!”

    “红薯传入后,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有记载称:一亩数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