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诸天问答第二期·第三题,后世对宋朝皇帝的评分!(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想要拥立赵德昭为帝!”

    “等赵光义都跑过涿州了,才听到诸军据守涿州,而且,还听到了那些武将们要立赵德昭一事,他这才跳出来,下令班师回朝!”

    “虽说这件事,这些武将们做的的确有些不妥,毕竟,在不知道皇帝生死的情况下,就拥立赵德昭为帝,属实有些造反的嫌疑了。”

    “但是,这也不能怪那些武将们,毕竟,他们都不知道赵光义跑哪去了,更不知道皇帝是不是还活着,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而且,在得知赵光义并没有死,他们就立刻放弃了原计划。”

    “其实光从这一点看来,宋朝的国情已经逐渐稳定了下来,武将们知道拥立赵德昭,而不是自己选人,在得知赵光义没死后,又能直接放弃,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但是,赵光义不爽了,他认为,武将的权利还是有些大,需要再一次削弱。”

    “高粱河之战后,赵光义开始了改革宋朝的官制。”

    “他罢免了节度使,让节度使在宋朝彻底虚化。”

    “同时,他还大兴科举,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次科举,参与人数就是赵匡胤时代的两倍之多!”

    “当然,这些制度,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节度使本来权利就很大,而大兴科举,也有利于稳定朝局。”

    “光是这两点,还是有正面影响的。”

    “但赵光义接下来的操作,就有点烧了,简直就是前无古人骚操作!”

    “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将从中御制度!”

    “什么是将从中御制度?”

    “首先,赵光义建立了皇帝、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三衙统兵,这个三衙分别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

    “三司统称三衙。”

    “而这三衙,就直接管理军队。”

    “当然,这三衙就只有管理权,却没有调兵权利。”

    “调兵权,自然就落到枢密院手中了!”

    “一整套流程下来,就是……”

    “某地忽然发生战事,那皇帝就直接选派将领,枢密院的文官签发调令,这一套流程下来,才能调兵遣将,前去打仗!”

    “或许乍一看,这制度的确没有问题,把发兵权与握兵权分离,的确有利于天下的稳定。”

    “如果这项制度到此为止,也的确算得上一个好的兵制。”

    “但很明显,这就有个但是!”

    “这将从中御制度还有个更离谱的。”

    “赵光义在这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条令。”

    “在大军出征前,皇帝会给将领一份布阵图,或者攻守计划。”

    “也就是说,这场仗具体该怎么打,完全由皇帝来决定,你带兵打仗的将领,必须得听皇帝的,不能按照你的意思来。”

    “说白了,武将在赵光义一朝,得到了极大的削弱。”

    “那都不是一个将领了,完全就是一个吉祥物。”

    “这都不是武将领兵作战了,那是随便安排一个人坐在那个位置上,按照皇帝打仗的旨意来就是了。”

    “关键是,你皇帝会打仗也就罢了,遇上如同朱棣,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这套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人家好歹是真的会打仗,虽然作战计划不能随机应变,但至少有个保底!”

    “可要是遇上一个不会打仗的皇帝,那就抓瞎了!”

    “就像赵光义一样,别看赵光义统一中原,看上去很吊的样子……”

    “可实际上,赵光义在带兵打仗方面,真的很垃圾!”

    “除了一统中原以外,后面,赵光义打仗,基本上就是一个输字!”

    “两次北伐,五次大败!简直离谱!”

    “而这五次大败,更是折损了近三十万精锐,导致宋朝元气大伤!”

    “北伐两个字,像是成了宋朝的梦魇一般。”

    “这就是赵光义的真实水平!”

    “关键是,他还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妥妥的又菜又爱玩!”

    “说白了,因为这套制度,赵光义将整个宋朝将领的水平全都限制在了他这个水平之上。”

    “他们只能按照皇帝的作战计划来执行作战,自己就不需要想法了,脑子也可以不要了!”

    “不是他们不想要脑子,因为要了也没用!”

    “你武将说这套制度不合理吧,那皇帝就要猜忌,你是不是又想做大?想得到更高的权利?”

    “所以,武将还能说什么?”

    “其实,宋朝开国的时候,局面是真的好。”

    “说一句兵强马壮完全不成问题。”

    “就这套班底,不仅可以做到统一中原,甚至可以再次一统华夏!”

    “可就因为赵光义这套制度……”

    “宋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