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皇后猖獗,内侍猖狂,皇后宦官,谋杀仁宗!(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朕想变法,谁敢拦?

    谁拦,脑袋直接搬家!

    颁布儒学改革是变法。

    推恩令也是变法。

    可不管是推行儒学,还是推行推恩令,一开始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而他是怎么做的?

    他是蛰伏起来,苟道窦太后死了,他彻底掌控朝纲了,这才推行。

    这时的他,说一不二,成了这个帝国的真正掌权者。

    而推恩令,也是如此……

    其实推恩令算不上新政,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稍加改进与优化。

    可饶是如此,还是被强烈反对。

    当然,反对的人比较少,主要还是那些嫡长子。

    毕竟,这推恩令,属于是瓜分他们的权利了。

    但他们虽然反对,可赞成的人更多。

    这就是他为什么成功的原因。

    而宋仁宗那边……

    在汉武帝看来,宋仁宗想要让新政成功颁布,得让反对的声音变少,让那些因新政而得到利益的人话语权变大变多。

    只有做到这一点,这新政才能实施下去。

    到时候,就是民心所向。

    而宋仁宗所谓的庆历新政……

    这么多条新政,既得利益者是谁?

    是底层百姓,是国家皇室。

    底层百姓可以因此恩科做官,有上升通道。

    底层百姓可得到田、地。

    底层百姓可以减轻徭役。

    而国家皇室,可以少出点军费,可以让国家更稳,可以让官场中更多清官,明官,好官!

    可好处都让百姓皇室们得了。

    中间的士大夫贵族阶级没捞到半点好处,谁为皇室发声?谁为百姓发声?

    没人支持你,朝堂上全是反对之声,你不失败谁失败?

    只能说,赵祯还是太年轻,太嫩了。

    范仲淹他们想的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好政策。

    但是,忘了百姓是没办法在朝堂上发声的。

    所以说啊,赵祯必须得想到一个拉拢一批士大夫,又能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才能干的成事。

    汉武帝摇摇头。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这方面来看,这宋仁宗的名头,至少比明仁宗的名头更加名副其实一点。

    至少,人家宋仁宗是想干实事的,尽管失败了,但他至少做了。

    但干实事的人,往往是最惨的!

    绝嗣,就是对宋仁宗最大的反馈。

    一辈子干实事,最后能落得个什么下场?

    往好点说,五马分尸。

    但这至少还有尸。

    往坏点说,那就是尸骨无存,死在哪的都不知道。

    最后人们总结,有钱的时候,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就是千万别做好事。

    我爱我的国,可谁爱我啊?!

    ……

    同一时间,大唐贞观时空。

    “变法?呵……”

    李世民笑了。

    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变法?

    可又有多少成功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杨广。

    兴科举,设立监察御史,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都是变法。

    如果放在以前,他李世民会很不爽,因为这触及了他们家的利益。

    但放在现在,他就会说,干得漂亮。

    杨广还想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他干的事情就比较简单,就是迁都!

    从长安到洛阳,远离那些世家大族的地盘,让他们逐步远离政治中心。

    可惜,杨广步子迈得太大了,扯到蛋了。

    天下世家共伐之。

    但唐朝建立后,全面的接受了隋朝的制度,就连杨广改的那些,唐朝也全面接受了。

    表面上说,长安是首都,洛阳是陪都。

    但实际上,李世民在哪,哪就是首都。

    而这一切,也成了唐朝兴盛的关键之一。

    如果不是杨广变法,哪有唐朝的兴盛?

    可惜,变法是要流血的。

    就像秦之商鞅一样。

    商鞅死,而秦法未改。

    杨广死,而隋\/唐法未改。

    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广才是唐朝最大的功臣。

    应当追封杨广为【唐世祖】才对。

    当然,想归想,在他嘴里,杨广依旧是千古暴君,是昏君,是隋炀帝!

    ……

    而此时,大宋太宗时空。

    “嗯?绝嗣?”此时的赵光义,一脸的惊疑不定。

    这个宋仁宗,是他孙子。

    他孙子绝嗣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绝嗣了?

    不,不对!

    赵光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