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毒杀高太后!一个与宋朝格格不入的皇帝,宋哲宗!(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你不管怎么教,情绪都无法被剔除。”

    “就算大臣们与高太后教的再‘好’,可那种被忽视的感受,又怎么可能放得下?”

    “而且,高太后,对赵煦,乃至赵煦身边的宫女,乃至赵煦的亲生母亲,都不好。”

    “首先是对赵煦。”

    “大臣向高太后奏事,赵煦沉默不语。”

    “有一次,高太后忽然心血来潮,询问赵煦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看法?”

    “宋史原文是这样的:宣仁在宫内语上曰:彼大臣奏事,乃胸间且谓何?奈无一语耶!上曰: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

    “听听赵煦这话回的,简直怨气满满!”

    “娘娘都已经处分了,我这个卑微的小子还能说什么呢?”

    “可见赵煦的怨恨之情。”

    “之后是赵煦身边的宫女,但凡赵煦做点事情,都要被拉去问话,动不动就严刑拷打,赵煦这个皇帝当的简直没有尊严,可他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而对赵煦圣母朱氏,也很是严苛,一个是地位问题,她只被封为皇太妃。”

    “等到后来赵煦稍稍大一点,她才允许朱氏有皇后相同的待遇。”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赵煦想的自然就更多,小小年纪,就开始喜怒不形于色,开始将一些事情隐藏在心里。”

    “终于,在元佑八年,高滔滔总算死了!”

    “史书上,将她吹的神乎其神,说她有十分优秀的政治才能,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十分繁荣。”

    “将高太后说成贤德,称她为女中尧舜。”

    “女中尧舜个屁!”

    “新法被废,朝堂贪污腐败,她甚至还把之前宋朝攻占的西夏四个地区,重新还给了西夏。”

    “死了六十万人才得到的土地,结果,这老娘们就给送还回去了!”

    “那六十万人不就白死了么?”

    “但对朝中那些大臣而言,自然是好事。”

    “反正那么远的地方,他们也管不到,管还要掏钱,还不如还回去。”

    “同时,还有税收问题。”

    “在高滔滔执政期间,国家税收四千多万贯。”

    “多吗?”

    “根本不多,还少的可怜!”

    “之前一年税收一亿一千万的时候,国家尚且不够支出,就更别说这四千多万贯了。”

    “什么狗屁的政治清明?”

    “之前那些收税的方式,高滔滔这些人肯定是不会放弃的,收税还得收,但这个钱,最终却不会流向国家国库,而是会落到他们的腰包里。”

    “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清明,这就是所谓的女中尧舜!”

    “吸血到是吸的挺好的!”

    “而高滔滔的死……”

    “说真的,很怀疑是赵煦暗搓搓搞死的。”

    “首先,赵煦完全有作案动机。”

    “他都十七岁了,高滔滔还不想还政,还想继续把持着朝政。”

    “其次,高滔滔对赵煦,对朱氏,乃至对他身边的宫女都不好,朝中大臣,也只知太皇太后,而不知皇上。”

    “一切的一切积累下来,毫无疑问,赵煦已经开始黑化了。”

    “对高滔滔本来就怨气深重,一碗药给高滔滔送走,完全没有问题。”

    “关于高滔滔的记载中,就没有关于高滔滔之前病重的描述。”

    “而高滔滔死的时候,虚岁才六十二,六十二岁就死了,不是不可能,主要是,这个年龄,还是有些偏小。”

    “文彦博都活了九十多岁,那些朝中大臣,哪个不是七老八十的?”

    “赵煦完全有动机,有能力,暗搓搓的弄死高太后。”

    “而高太后死后,他就亲政了。”

    “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当初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把章惇喊了回来。”

    “然后,他就开始打击报复那些守旧派。”

    “还活着的,不是被贬官,就是被削去职位,或者流放边荒。”

    “死了的他也不放过,先是司马光。”

    “司马光不是谥号文正么?宋哲宗直接给剥夺。”

    “当然,也不仅仅是司马光一人,但凡那一时期死的,是守旧派的,有谥号的,全都被剥夺,而且,还拆毁了神道碑!”

    “当然,别说司马光了,就是高滔滔,宋哲宗也一样不想放过!”

    “甚至,直接指着高滔滔为‘老奸擅国’,还想废除高滔滔的太后称号,欲将其贬成庶人!”

    “可惜,嫡母向太后来劝。”

    “当然,嫡母向太后来劝也没用。”

    “最后,还是亲生母亲朱氏来劝,才把宋哲宗劝住,要不然,高滔滔就是史上第一个,死后还被贬为庶人的太后!”

    “总之,干完这些之后,赵煦也总算开始干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