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对抗宦官——叶向高(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恨之极。我跟九卿的意见是一样的,冒昧地向皇帝报告。”

    神宗读完后叹息说:“我父子兄弟的名誉能够保全了。”叶向高又说:“王曰乾的奏疏不应该下发。如果发表出去,对上会惊动圣母,对下会惊动太子,贵妃、福王都会感到不安。应该扣留在禁中,而另外传令司法部门,追究各奸人的罪责,并且赶快确定明年春天福王回封国的日期,来平息众人的议论,如果这样做,那么天下就会安然无事了。”皇帝完全采纳他的意见,太子、福王得以相安无事,贵妃终究不想让福王回他的封国,说冬天是太后七十大寿,福王应留在京城庆贺。

    神宗命令内阁宣布诏书,叶向高扣留皇帝的诏书不宣读,请求今年冬天提前为太后举行寿礼,而让福王如期回封国。神宗派太监到叶向高的私人住处,一定要他宣布诏书,叶向高说:“外廷纷纷传言皇帝想利用贺寿的名义挽留福王,邀请一千多人跪在宫门前请求。现在宣读这道诏书,人心更加怀疑、吃惊,将要相信王曰乾的妖言,朝廷一定不会安宁。圣母听到了,也一定不会快乐的。况且潞王也是圣母的爱子,也居在外地,为什么只对福王那么爱恋呢?”于是,封还了诏书,神宗不得已听从了他,福王这才回到封国。

    叶向高曾上疏说:“当今天下酿成危害动乱的根源,大概有几种,但还不包括天灾人祸、寇匪强盗、物怪人妖,朝廷人才匮乏,是第一点;君臣之间闭塞隔阂,是第二点;官员们好胜喜欢争斗,是第三点;对金银财宝等钱财的横征暴敛,必有狂悖的事端出现,是第四点;道德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没有办法挽救,是第五点。假若陛下不奋然振作,选用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充实朝廷官署,将多年来废弛的政事一举革新的话,我担心国家的危亡,不在于外敌的侵略,而就在于朝廷内部啊。”言词极其恳切,神宗心知他的忠诚却不肯实行。

    当初,叶向高进入内阁,陈奏选用人才、治理财政的计策,极力请求填补空缺的官职,罢免矿税。发现皇帝不能听从他的建议,于是陈奏君臣之间关系紧张的弊病,两次上疏乞求辞职,神宗不答应。叶向高自从成为唯一的宰相,就请求增加阁臣,神宗又不听。等到吏部尚书孙丕扬因为举荐贤能不被任用而请求离职,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神宗多次下诏,才出来管理事务,不久又说:“我多次请求辞职,都承皇上恩典挽留。陛下不应当只关心我一个人的去留,而应当更关心国家的治乱。当今国家到处都是灾荒死亡,畿辅、中原、齐鲁的流民塞满了道路,加上内外空虚,人才都不能被任用。罪责不在别人身上,我怎能不辞职,况且陛下任用我,就应当实行我的建议。现在奏章不下发,重臣不补任,官员任免制度得不到实行,我微薄的忠诚不能报答皇帝,即使留任又有什么益处?陛下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而不只是让我徒占虚位,我的生命即使象朝露那样消失得快,我也三生有幸。”皇帝并不理会。

    京师发大水,全国很多地方报告水旱灾害,叶向高又说:“从阁臣到九卿台省,官府衙门都空无其人,南京九卿也只有二人。国家的方面大吏,从去年秋天到现在,还不曾任用一个人。陛下什么事情都不管,国家长此下去,我担心一旦发生变故,将不可收拾啊。”皇帝还是不理会。

    叶向高以历代帝王中,在位达四十年以上,从三代以来直到现在只有十人,规劝神宗大力推行新政,又请求选用人才,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的意图得不到实行,每个月都要求辞职,神宗每次都降旨勉励挽留他,叶向高又说:“我的去留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官一定不能都让位子空着,台谏一定不能都废除了,各方的巡抚一定不能不让人代替。朝廷内外离心,宫城之内怨声载道,祸害无法预测,而陛下一定要与臣属隔绝,幕僚不能尽忠效力,六部的官员不能各负其责,整个国家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而自以为有神机妙算,我恐怕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没有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的。”

    先前叶向高患病,内阁中却无人可用,于是叶向高在家中草拟奏章诏书达一月之久,后来叶向高卧床的时间更长,却仍像先前一样在家中拟旨。有人认为这不成体统,叶向高也自觉不妥,坚决乞求辞职,神宗却仍不任命其他人为宰相,而是派遣鸿胪官去安慰挽留他。等到皇帝过万寿节时,叶向高病愈,才出来理事。

    此后,叶向高主持癸丑年的会试,官员的奏章都被送到考场上,成了一大奇事,皇帝考核选拔了科道官员七十多人,任命长时间不下达。叶向高几十次上疏恳切请求,结果过了两年任命才下达,言官增多之后,攻击也就纷纷出现。神宗心里很讨厌这样,就把奏章全都扣留而不下发。叶向高请求把他们交给有关部门,确定他们的去留,于是说:“大臣是小臣的纲领。当今六卿只有赵焕一人,而都御史十年没有补充新人,没有人来弹劾监督,人心怎么能安定呢?”皇帝只是责备言官胡说,而大官却一直不去补充,叶向高请求增加阁臣,奏章达一百多份。皇帝这才任用了方从哲、吴道南,叶向高上疏称谢,于是请求辞职,神宗下诏嘉奖叶向高却不同意他辞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