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马旭静找上门来(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角度调整成 30 度,再把钢管嵌进去,然后用力挝,这样就可以把它挝成 30 度了。”

    李艳科听后说道:“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你能在地上画一下你们这个工具的样子吗?”于是,杜小平按照以前在工地上折完钢管时的那些固定装置,在地上简单地画了一个示意图。

    杜顺义看了看这个图,说道:“哦,原来这么简单呀,这跟咱们在村里挝挎篮子系儿不是差不多嘛!”

    杜小平也表示认同:“没错,都是这样的,钢管和荆条也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这样挝的。”

    李艳科又说道:“那今天咱们改成一个 10 度角的,能做吗?你知道这个装置该怎么做吗?”

    杜小平自信地说道:“当然没问题,我这就给焊一个来。”说罢,他找了一块不太大的铁板,又将细的钢管切下了10公分长的五根,其中四根在钢板的一端焊成了平行的两排,刚好可以把一个钢管嵌进去。然后在另外一侧焊了一个立柱,这样当把嵌进去的钢管绕过立柱时,刚好这个钢管的角度就是 10 度左右。

    这时,李晓阳也看明白了,便指挥着杜小平说:“你找咱们一根十米多的加工好的钢管,在最中间的地方先挝一下。”

    杜建军连忙按照李晓阳的指示,拿了一根钢管在最中间的地方挝了一下,果然钢管出现了一定的弧度。

    杜建军拿着钢管到大棚上比划了一下,发现还是有些长。

    李晓阳接着说:“你再在四两个四分之一处,重新挝一次。”

    杜建军按照李晓阳的指示,又挝了两次,然后再次到立柱旁边进行比划,结果发现可以用了。

    就这样,他们总结出了经验,知道了如何制作弧顶的弧形架,大棚的施工也得以顺利进行。

    当马旭静带着马旭辉以及电视台的摄像师傅匆忙赶到巨石村时,只见大棚的骨架已接近搭建完成。

    此刻,李艳科正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学员们整理塑料薄膜。摄像师傅一看到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场景,连寒暄都顾不上,立刻打开设备,开始进行录制。

    毕竟,这样干劲十足的画面,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佳镜头,至于后续的采访,在哪里进行都可以。

    马旭静一眼就看到了站在大棚旁边的李晓阳,她眼中已全然没有其他人,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般,径直扑向了李晓阳的怀中。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甚至正在棚顶焊接钢架的杜小平也差点因此从棚顶上掉下来。

    而在下面递材料的杜建军赶忙惊叫着提醒小心,这才让李晓阳和马旭静回过神来,两人的脸瞬间涨得通红,随后赶紧分开了。

    李艳科带着羡慕的语气说道:“行啊,你小子,真没想到你隐藏得这么深。今天中午我还在为你担心呢,结果你现在过得比我都滋润啊。”

    李晓阳和马旭静两人都羞得满脸通红。李晓阳有些难为情地喃喃解释道:“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前两天我们喝多了,才确立了关系,这真的都是无心之举啊。”

    马旭静则暗暗地拧了李晓阳一下,似乎是在表示他的解释一点都不合适。

    李晓阳看到所有人都在这愣愣地看着他们,感到十分尴尬,于是便板起脸来说道:“该干嘛干嘛去,别老是盯着我们看。”

    这时,马旭辉站了出来,成了现场的指挥,他开始指挥着工人继续干活,同时也让摄像记者继续拍摄。

    由于现场条件比较简陋,杜小平在焊接钢管时没有电焊防护罩,只是歪着头侧着脸眯着眼进行焊接。而在旁边打下手的李建辉等人依旧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在打桩,有的在填埋桩基,有的在切割材料,一个个都干得满脸是汗。电视台的摄像机自然将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摄像师傅觉得现场的干活素材已经采集得足够充分了,便面向马旭辉示意,可以采访下一个对象了。

    马旭辉与李晓阳交流道:“我们下一个采访的对象应该是谁呢?”

    李晓阳说:“自然是旁边这位英俊帅气的李艳科李老师了。”

    随后,马旭辉指挥着李艳科,为他挑选了一个好的位置,并将背景选择为正在建设的大棚,准备进行采访。

    李艳科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大场面,所以面对这样的采访,他显得从容不迫。他站在镜头前,面带自信的微笑,眼神坚定而明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镜头。他那从容的神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他的专业与经验。他面对着镜头,开始侃侃而谈:

    “本次受咱们巨石村驻村工作队的委托,来指导农民建设大棚,并对蔬菜的栽培、管护、采收、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培训。我发现咱们巨石村的环境非常好,得天独厚,十分适合种植蔬菜。唯一的遗憾是目前老百姓没有大棚蔬菜种植的概念。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巨石村的蔬菜种植业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巨石村的老百姓也能很快实现脱贫致富。”

    一旁的韩双成看到电视台的采访,一直在旁边转悠。马旭辉看出了韩双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