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废王朱由校(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少保来了。」魏忠贤上前恭敬弯腰行大礼。

    王小龙终于亲眼看见了历史上的明熹宗。因为他的年号是天启,故朱由校又叫天启皇帝。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佳,原因是他沉迷木工技艺,又宠信宦官阉党和乳娘客氏,祸乱朝廷。

    但原因可能是乃父光宗即位仅一月便驾崩,使朱由校匆匆登基为帝,朱由校当时年仅十四岁,未曾被立为太子,故未接受过正规的储君教育,根本未有当皇帝的准备。

    天启帝在位时面临后金严峻的挑战和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早期任用了东林党人主政,但中后期发生了东林党争和魏忠贤乱政等事件,后世中外史家普遍对天启帝给予相当恶劣的评价。

    但来自后世的现代人王小龙,看过无数网上对天启帝的翻案风,据说他比后来继位的明思宗即崇祯帝强多了。

    其中一个论点是,能做木工活做至出神入化的人,脑袋瓜比乃弟朱由检这个读死书只会节检的弟弟聪明多了。

    至少他不会听从东林党人的说法废掉天子耳目锦衣卫。

    这时空的朱由校,却并未当过皇帝,只当过燕王,最后还因私德不检点被废了。

    「在下大同总兵王朴,拜见王爷。」王小龙上前行了个礼。

    「王少保免礼。」朱由校微笑伸手虚扶。

    王小龙借势站立了。

    朱由校身旁,坐着一位看来有七、八十岁的老者。

    「这位乃孤的老师孙先生,字稚绳,号恺阳,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朱由校介绍老者。

    「孙承宗?」王小龙愕然了一下。

    闻名历史的帝师孙承宗?

    想不到眼前老人竟然是帝师孙承宗。

    此时的孙承宗已是70多岁的老头子了。

    后世文人对孙承宗赞多于贬。

    但在21世纪新时代,网文上对这位孙阁老贬多于赞,认为他的猛筑城堡步步进逼后金做法,直接疯狂烧钱,把大明的财政拖垮了。

    要是这种花钱方法,真的还不如岁币换和平,与后金和谈,把精兵集中清扫了国内流寇,这样大明还不会亡得这么快。

    坐在朱由校另一边的,尚有一名年约半百的中年男子。

    朱由校:「这一位是陈新甲御史。」

    啊!陈新甲?!

    又是一位历史名人!

    给崇祯背黑锅,死得极无辜的背锅侠。

    后世都知道,崇祯帝也知道大明内有流寇外有后金加蒙古鞑子,两面作战行不通,想与后金议和,可惜事机不密泄漏了,他又不想背负丧权辱国骂名,最后在群臣纷纷抗议下作罢,还把陈新甲下狱,最后找个罪名杀了。

    崇祯十五年,崇祯帝密召新甲主持议和,由马绍愉北上洽谈,一日,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崇祯更加愤怒。给事中马嘉植又弹劾新甲。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后陈新甲因失陷城寨为罪名而斩首。

    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在这个时空,陈新甲未有机会升为兵部尚书。只是右佥都御史。

    此时的兵部尚书为傅宗龙。

    原时空历史上陈新甲两次派遣马绍愉协同兵部主事朱济之、副将周维墉等人,暗中前往义州(今辽宁义县)与清人议和,由李永芳等迎接入城,马绍愉与清方经过一番艰苦谈判,达成了初步的和议协议,两国「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于此互市。」但因事泄,举国哗然。

    陈新甲被杀后,马绍愉因为督战招致失败,被左懋第弹劾罢职。

    王小龙有点纳闷。

    朱由校找我见面,又找来这两位分别先后负责抗金又失败的兵部尚书,究竟有什么目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