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朱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育原则与方法方面,居敬穷理要求读书时精神专一,以恭敬之心穷究事理;学思力行强调既要学习思考,又要付诸实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循序渐进则包含读书按次序、根据实际安排读书计划、扎实打好基础等三个意思。例如,朱熹将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就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客观唯心主义鲜明

    朱熹认为 “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性即理”,人有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天地之性” 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 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他提出 “存天理,去人欲”,认为气质中最不利于 “天理” 显现的就是 “欲”,所以要通过道德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去除人欲,回归天理。在认识论上,朱熹强调 “读书穷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知而不重视行。他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在人先,世间万物产生之前,先有一个 “理” 存在,理即是 “太极”,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或表现。这种观点体现了鲜明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 “理念”,认为只有 “理念” 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 “理念” 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朱熹的 “理” 与柏拉图的 “理念” 有相似之处,都将一种抽象的、先验的精神存在视为世界的本原。

    三、朱熹的着作成就

    朱熹的着述涵盖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在教育方面,其着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童蒙须知》为儿童启蒙教育提供了规范,详细阐述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从穿衣吃饭到言行举止,都有具体的教导,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小学》则进一步深化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强调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圣贤的事迹,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美德的力量。

    《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纂的理学入门书籍,选取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理学家的言论,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编排。这本书为学者提供了一条系统学习理学的途径,有助于深入理解理学的核心思想。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合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一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引用了学者 1629 条注解,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解读。他以理学的观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使《论语》的思想更加系统和深刻。《孟子集注》同样引用了大量的注解,深入挖掘孟子的思想内涵。《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则分别对《大学》和《中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讲解,将这两篇从《礼记》中分出的文章提升到了 “经” 的地位。《四书章句集注》从宋代开始普及,元代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确立了朱熹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改编和注释。他以纲为提要,目为详细叙述,使历史事件更加清晰明了。同时,朱熹在注释中融入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朱文公文集》收录了朱熹的诗歌、奏章、书信和学术论文等,全面展现了他在理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观点。这部文集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大量的通信都与论道讲学有关,反映了朱熹对学术交流的重视。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涉及理气、性理、鬼神、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知行、读书等多个方面。这本书为后人研究朱熹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反映了朱熹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朱熹的着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和着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四、朱熹的后世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广泛而复杂。

    从积极方面来看,朱熹的学说在元、明、清三朝被奉为官方哲学,使得儒家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在那个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 “三纲五常” 的规范,这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同时,朱熹对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创办书院、编写教材、制定学规,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例如,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在他的整顿下,成为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官员。

    然而,朱熹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弊端。他提出的 “四书” 成为封建社会教科书,读书人的思想被禁锢在这些经典之中,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三纲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