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宗炳(3/3)
(二)绘画理论的传承
宗炳的画论观点对后世山水画家影响深远。他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对盛唐以后逐渐形成的 “画家十三科” 中以山水为首的格局具有开启性的意义。历代画论家都非常重视宗炳的画论,其在推崇人物画的时期,提升了山水画地位。《画山水序》首次将形神论从人物画引入山水画,强调山水画一样有 “神”,如提出 “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 等观点,不仅对宋代山水画论有重要影响,而且使形神论在造型艺术领域推广开来,具有普遍意义。宗炳还探索了绘画的创作技巧,提出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栖形感类”“应目会心” 等绘画技巧论,对后来谢赫提出 “六法” 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后世画家如北宋郭熙说的 “身即山川而取之”,明代王履说得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代石涛所强调的 “山川使予代山川立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 等,都是对宗炳亲历山水观点的发挥。
(三)艺术境界的启示
宗炳《画山水序》中所体现的隐逸超脱精神,成为后世画家和画论所重视的源头。这种精神是老庄、禅学一路山水画精神的理论源头,也是在野官员和闲居、隐居的艺术家所推崇的绘画艺术境界。比如,明朝遗民山水画家拒绝 “复古”,不尊 “法度”,便着力于皈依宗炳的画论观点,重视 “澄怀” 理念、“卧游” 以及 “将形媚道” 等。戴本孝说:“欲将形媚道,秋是夕阳佳。六法无多德,澄怀岂有涯。” 后世画家在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下,摒去绚丽灿烂的 “五色”,代之而起的是 “素朴” 的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来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在绘画和理论上都具有很深造诣的郭熙,也是一个 “澄怀味像” 者,他以 “玄” 的眼光,发展了宗炳的 “远暎”,发现了山有 “三远”,使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上有了更清晰的体现。宗炳的隐逸超脱精神为后世画家提供了一种超功利、远离世俗的审美境界,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炳的画论观点对后世山水画家影响深远。他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对盛唐以后逐渐形成的 “画家十三科” 中以山水为首的格局具有开启性的意义。历代画论家都非常重视宗炳的画论,其在推崇人物画的时期,提升了山水画地位。《画山水序》首次将形神论从人物画引入山水画,强调山水画一样有 “神”,如提出 “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 等观点,不仅对宋代山水画论有重要影响,而且使形神论在造型艺术领域推广开来,具有普遍意义。宗炳还探索了绘画的创作技巧,提出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栖形感类”“应目会心” 等绘画技巧论,对后来谢赫提出 “六法” 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后世画家如北宋郭熙说的 “身即山川而取之”,明代王履说得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代石涛所强调的 “山川使予代山川立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 等,都是对宗炳亲历山水观点的发挥。
(三)艺术境界的启示
宗炳《画山水序》中所体现的隐逸超脱精神,成为后世画家和画论所重视的源头。这种精神是老庄、禅学一路山水画精神的理论源头,也是在野官员和闲居、隐居的艺术家所推崇的绘画艺术境界。比如,明朝遗民山水画家拒绝 “复古”,不尊 “法度”,便着力于皈依宗炳的画论观点,重视 “澄怀” 理念、“卧游” 以及 “将形媚道” 等。戴本孝说:“欲将形媚道,秋是夕阳佳。六法无多德,澄怀岂有涯。” 后世画家在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下,摒去绚丽灿烂的 “五色”,代之而起的是 “素朴” 的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来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在绘画和理论上都具有很深造诣的郭熙,也是一个 “澄怀味像” 者,他以 “玄” 的眼光,发展了宗炳的 “远暎”,发现了山有 “三远”,使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上有了更清晰的体现。宗炳的隐逸超脱精神为后世画家提供了一种超功利、远离世俗的审美境界,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