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韦庄(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往锅里下米的时候,他都要经过事先测量,必须按照一定的分量来做,可谓是 “数米下锅”。烧火用的木柴,他也要事先用秤称好重量,一点都不多用,真正做到了 “称柴烧饭”。不仅如此,对于家中的烤肉,他更是细致入微,哪怕少了一片,他都能立刻察觉出来,并为此大发雷霆。这种对生活物资的极度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让人不禁瞠目结舌。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韦庄对自己儿子的葬礼也尽显吝啬之态。他的儿子八岁那年因病去世,妻子考虑到儿子生前体弱多病,想让儿子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然而,韦庄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死人无需盛装,太浪费了。于是,他亲自将儿子的衣服扒了下来,用一领旧席子将儿子的尸体裹了出去。埋葬完儿子后,韦庄竟然又将那领旧席子取了回来。这种行为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吝啬的程度之深。

    (二)吝啬性格的形成原因

    韦庄的吝啬性格并非天生,而是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韦庄出生于名门之后,但其家族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他自幼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在饥寒交迫中长大。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艰难,也使得他对金钱和物资格外看重。在他的青年时代,他为了应试而潜心学习,屡试不第,生活更是陷入困境。这种长期的贫困生活让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他成名后也未能改变,甚至演变成了极度的吝啬。

    (三)后世对韦庄的评价

    尽管韦庄的吝啬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未因此而全盘否定。韦庄是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与温庭筠一起被称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他的诗词充满着孤独和思乡之情,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乐府三绝”,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韦庄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晚年入蜀后,担任前蜀宰相,为前蜀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的开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使得蜀地百姓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获得相对的安宁。

    总的来说,韦庄的吝啬虽然是他性格中的一个瑕疵,但不能掩盖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和经历为后人了解唐末五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