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劫匪下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胡老丈听明白了卢镖头的话,苦着脸对方后来说:

    “离家之前,特地让我家小子去找些行商探听过消息,

    都道这一路上并无匪患,方才出来的。

    这天下承平已久,怎么又出了匪类?”

    方后来倒是镇定,安慰道:

    “卢镖头不是说了嘛,这都是些山民,

    万一真要拦路,咱们使个几百文,打发了他们便是。”

    胡老丈兀自气鼓鼓道:

    “那便只能如此了。”

    心里不免还是有些担忧,抚着胡熹儿的头,问到:“熹儿怕不怕?”

    胡熹儿昂着头,大声道:

    “爷爷不怕,熹儿就不怕。

    这才出了大燕关,便要怕的折返而归,岂不惹人耻笑!”

    胡老丈哈哈大笑:“熹儿年少有胆,比爷爷小时候强多了。”

    方后来觉得吴黎山这个名字,好似在哪儿听过,

    思索了半天,记得起来,原来是好几年前,说书人在珩山倚翠楼说过一段书,提到的吴黎关,

    当时自己才十余岁,听得热血沸腾。

    于是便问胡老丈:“胡先生有没有听说过一段故事,

    说的是,二百个守关壮士,因为被守关的将领出卖,导致关隘被破,成了国之罪人,

    其后,奔赴千里,找到了隐居民间的卖国将领,割了国贼的头,报仇雪恨,荣归故里的故事。”

    胡老丈猛然想起,点点头:“是了,是了。难怪我觉得这吴黎关挺耳熟的。

    我在燕国都城听说过此事,说书人讲的故事叫‘二百壮士千里奔袭杀国贼’,事情就发生在这个吴黎关。

    可惜可叹,如今壮士不在了,却多了山匪横行。”

    众人心中不安,一上路,本来松散的队形,就紧缩在一起,都往罗家商队旁靠去。

    一开始俱是胆怯,但看着卢镖头与几个熟识的商客,一路谈笑风生,丝毫不惧,也慢慢胆子大了些,

    心道,这姓卢的到底是江湖上有名号,有手段的,山匪怎么也得给他些面子,此行应当无虞,否则他怎会如此淡定。

    走了一程,众人再次安营扎寨。

    第二天一早,众人开拔。

    往前,沿着吴黎山行了二十来里,接近了小珂寨方位,便到了一处隘口。

    方后来立在入口处,远远看去,隘口两边悬崖耸立,不甚高,但陡峭。

    卢镖头一路给那些靠过来询问的行商,解释这大小珂寨的隘口。

    隘口长约二十丈不到,却是蛇形,从入口看不到出口,易守难攻。

    此原本是旧大吴国的吴黎关,当年是被大吴国主动废弃的。

    如今,关前是大燕国,关后是平川城,按理双方对此关都是虎视眈眈,

    但谁都没先对这个关下手,下手即意味着要挑起战事。

    如今的大燕皇是个号称仁德治天下的明君,自然不会主动去夺取吴黎关,

    而平川城的城主行事诡异,不循常理,对天下争霸毫无兴趣,只想着自己修炼提升境界,对吴黎关也不感兴趣。

    吴黎关在大吴国灭国之后,便被一些流民占了此关。

    吴黎山贫瘠,雨水不丰,山上少高树,多低矮灌木,种植庄稼不易,

    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飞禽走兽,

    是以占据此关的流民,过的异常辛苦。

    不得已,偶然下山强行帮着推车,收个几百文,

    只纠缠商人、过路富户,不纠缠单身路人,也从不伤人性命,颇有些意思。

    胡老丈听他如此说,心中稍安,

    毕竟,过路费也不过是几只鸡价钱,与云岭关价格仿佛。

    走进隘口,隘口内狭窄逼仄,平整的路面左右不过三丈宽,

    路面两侧便是斜坡,斜坡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已经破烂不堪的箭簇,半截刀把,裂开的枪头散乱着,或插,或躺,随意分布在两侧,

    可以看出多年前,那场大战遗留下来的痕迹。

    胡老丈骑在马上,拽着孙子的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你可知其意?”

    胡熹儿茫然:“不知。”

    方后来只道胡老先生,又要豪迈了,吟诗一首,抒发骚人情怀。

    结果,胡老丈良久叹息了一声:

    “你明年入了家塾之后,逐渐会学到,到那时便知了。

    需谨记每场战事,或胜或负,皆是百姓累累白骨堆成的。”

    胡熹儿依旧茫然,口中还是答到:“谢祖父教诲。”

    方后来若有所悟。

    路不甚好走,蜿蜒坑洼,单骑略好些,装货的马车就不行了,被颠簸得歪七扭八。

    终于一起到了隘口末端,众人刚待准备喘口气,

    却见前方路上,急匆匆打马来了五六个人,将众人堵在了路上。

    卢镖头心中懊恼,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