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归乡谣(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鼓声已停,两侧的乐器有条不紊地撤下。

    宴中宾客赏过曲乐,如今正诗兴大发。

    有人道:

    “王姑娘,可有笔墨?这归乡谣虽流传许久,却很少能够听到,今日一闻果然不同凡响。

    “既然诸位谦让,我是个不怕丢脸的,先来抛砖引玉!”

    然后看向祝无邀,一拱手继续说道:

    “还望祝姑娘莫嫌粗鄙,指点一二。”

    此话落下,众人瞬间来了兴致。

    寻常文人宴席,作诗不过寻常事,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但今天不一样。

    祝大家在这里啊!

    若能得到指点,说不定自己作诗的功力能突飞猛进。

    而且,祝姑娘若来了兴致,说不定也会赋诗一首。

    到时珠玉在前,还有谁敢再搬弄自己那点儿浅薄的文学。

    因此,若要作诗,当然得赶在这之前。

    王潋笑了笑,说道:

    “诸位莫急,雅宴本该有诗,笔墨自然是早已备好的,只是——

    “祝姑娘只有一人,若挨个指点一遍,岂非我等不敬?不若一炷香为限,到时我将诸位的诗作集合成册,由祝姑娘翻阅。

    “选择其中几位朋友的诗作、稍作点评。

    “祝姑娘,这样可好?”

    文人宴席,自有不言自明的规矩。

    比如祝无邀这样名声颇隆的文学大家,若是参宴,总会象征性指点一二、点拨几位文人。

    既能彰显自身学识气度,又能与众文人同乐。

    若愿意给东道主面子,兴致来了,也许还会留下墨宝、亦或为宴席诗册作序。

    王潋虽然也期待祝大家的诗作,却不好意思主动开口。

    甚至担忧祝姑娘长期在外游历、不知晓文人宴上的门道,真就碍于情面逐一点评,主动开口提了集合成册,择其中几个点评。

    祝无邀确实对雅宴规矩不太了解。

    但能听出来,王潋为她减轻了负担。

    对上众人期待的目光,她笑着点了点头。

    不就是指点写诗吗,即便我不会,我背后大种地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底蕴,也足够应付的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