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她觉得不方便(4/6)
才不会白说,所以她就先离开了。
李佳离开之后,低着头的四个人都抬起了头,有几分相似的脸上也出现了相似的表情——迷茫。
他们谁都没有说话,和李佳想象的一样,他们在思考。他们都知道,李佳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想,以后他们要怎么做?该怎么做?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他们的娘,是真的不一样了。以前的她,不会这样严肃地跟他们说这些道理,他们做错了事情,只会骂骂咧咧地教训他们。
无论怎样,她都是他们的娘……
天色将黑,李佳也在房间里准备今天晚上要拿出来的东西。她现在知道了,之前她想的太简单了,小东西不显眼还好,她可以多买一些,可是像缝纫机和自行车这样的大件,还是不要想了,拿出来麻烦太多。
这个生产队离县城太近了,根本避不过大浩劫的邪风,高家没有人在县城工作,也就没有工业票,要是突然多出来大件的工业品,实在是太招眼。
有眼红病的人在哪里都不少,有的人也许只会说几句酸话,要是有人包藏祸心,写个举报信之类的,一但有人来调查,她根本就没法解释东西的来源,她的借口也都是有漏洞的。
到时候不仅自己有麻烦,还会连累几个孩子,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只要吃好穿好,日子过得去就行了,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年代,她应该始终守着她的那两个字——“小心”。
保暖的衣服和贴身衣物可以多几件,以后天冷了,别人最多羡慕,也不会有人扒着衣服问你这是哪来的。结婚用品是必需的,只要不出格,就不会有问题。
而李佳之前看好的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就都不用了,这也不是必须品,她没必要冒着风险来做这种事。
等以后有了票,再让明华他们大大方方地去供销社买回来,到时候谁也说不了。政策只是说不许倒买倒卖,可没说不能和朋友借票买东西。
晚饭是高明娟做的,她也算是大姑娘了,在家里也经常做这些事情,比较重的活就由她几个哥哥做。
蒸了李佳从国营饭店买来的肉包子,又煮了一锅杂菜汤,这又是一顿好饭了,几个孩子的肚子都吃圆了。高家算好的,能吃到饱,冬闲时也是一天三顿饭。
有些家庭人多粮少的,到了不上工的时候就一天两顿,还是七分饱。这也不能算当家人抠门,而是冬天吃多了,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就得饿肚子了,都得怎么省怎么来。
冬日里天黑得早,外面寒风呼啸,没事的人都不在外面走。晚饭后李佳不急着让几个孩子去睡觉,而是坐在大炕上一起说话。
心不在焉地等到九点钟,李佳就站起来拿着手电筒走出去,她的计划该实施起来了。
看到李佳的动作,高明娟忙问道:“娘,你干啥去?”
三个儿子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李佳。
“我去外面解手。”李佳随意回了一声。
这里的山矮,但是连绵不绝,天上有一些乌云,虽然是月中,可月光不怎么亮,只能看见山脉的轮廓。
现在的农村还没有通电,自然不会像后世一样,连农村都有太阳能路灯。要说后世是万家灯火,那么现在就是万籁俱寂。
这样的环境,要是在诗人笔下,就值得作诗一曲,可惜李佳不是诗人,她只觉得静得让她心虚。
十一月的寒风凛冽,即使裹着厚厚的棉袄,李佳也觉得冷,因为她现在没穿保暖衣。本来早该穿的,可是买来的贴身衣服不洗她穿不下,洗了又怕几个孩子问,只好冻着多穿两件衣服。
走到门口,李佳打开木质的大门,往外面看了一下,又仔细听了动静,没发现有人的踪迹后,她才把准备好的东西放到离门口几步远的地方。接着再把几个装着东西的麻袋拖到大门里边,关门。
不是李佳多此一举,而是她不能直接把东西放家里边,要不然没痕迹啊,她怕那样做会把假话变成灵异事件,到时候事情更麻烦。
要是可以,她连土路上的车辙都想造出来,可惜难度太大,想着几个孩子也不会去看,只好退而求其次,弄了这个拖拽的痕迹。
看着地上六个满满当当的小型麻袋,李佳满意地点点头,她筹划了大半个月,每天在小淘淘上看东西,购物车里增增减减,就是为了今晚。
过了今晚,以后她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穿保暖衣,用护肤品,不用连洗件内衣都偷偷摸摸了。
小心翼翼地走回正屋,李佳看着讲着故事的几个孩子,低声道:“你们三个,跟我出去把外面的东西都拿进屋来,小心一点,也别说话,别问我为什么。”
高大山家虽然离着三十多米,可要是动静大了,照样听的见,节外生枝就不好了。
看到李佳的举动,几个孩子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他们一向听话,李佳说不问就不问,三个儿子就穿上鞋跟着李佳出去了。
高明娟站在屋里往外面看,却是不敢出去,她娘说了不让她出去,她再好奇也只能自己呆在
李佳离开之后,低着头的四个人都抬起了头,有几分相似的脸上也出现了相似的表情——迷茫。
他们谁都没有说话,和李佳想象的一样,他们在思考。他们都知道,李佳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想,以后他们要怎么做?该怎么做?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他们的娘,是真的不一样了。以前的她,不会这样严肃地跟他们说这些道理,他们做错了事情,只会骂骂咧咧地教训他们。
无论怎样,她都是他们的娘……
天色将黑,李佳也在房间里准备今天晚上要拿出来的东西。她现在知道了,之前她想的太简单了,小东西不显眼还好,她可以多买一些,可是像缝纫机和自行车这样的大件,还是不要想了,拿出来麻烦太多。
这个生产队离县城太近了,根本避不过大浩劫的邪风,高家没有人在县城工作,也就没有工业票,要是突然多出来大件的工业品,实在是太招眼。
有眼红病的人在哪里都不少,有的人也许只会说几句酸话,要是有人包藏祸心,写个举报信之类的,一但有人来调查,她根本就没法解释东西的来源,她的借口也都是有漏洞的。
到时候不仅自己有麻烦,还会连累几个孩子,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只要吃好穿好,日子过得去就行了,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年代,她应该始终守着她的那两个字——“小心”。
保暖的衣服和贴身衣物可以多几件,以后天冷了,别人最多羡慕,也不会有人扒着衣服问你这是哪来的。结婚用品是必需的,只要不出格,就不会有问题。
而李佳之前看好的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就都不用了,这也不是必须品,她没必要冒着风险来做这种事。
等以后有了票,再让明华他们大大方方地去供销社买回来,到时候谁也说不了。政策只是说不许倒买倒卖,可没说不能和朋友借票买东西。
晚饭是高明娟做的,她也算是大姑娘了,在家里也经常做这些事情,比较重的活就由她几个哥哥做。
蒸了李佳从国营饭店买来的肉包子,又煮了一锅杂菜汤,这又是一顿好饭了,几个孩子的肚子都吃圆了。高家算好的,能吃到饱,冬闲时也是一天三顿饭。
有些家庭人多粮少的,到了不上工的时候就一天两顿,还是七分饱。这也不能算当家人抠门,而是冬天吃多了,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就得饿肚子了,都得怎么省怎么来。
冬日里天黑得早,外面寒风呼啸,没事的人都不在外面走。晚饭后李佳不急着让几个孩子去睡觉,而是坐在大炕上一起说话。
心不在焉地等到九点钟,李佳就站起来拿着手电筒走出去,她的计划该实施起来了。
看到李佳的动作,高明娟忙问道:“娘,你干啥去?”
三个儿子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李佳。
“我去外面解手。”李佳随意回了一声。
这里的山矮,但是连绵不绝,天上有一些乌云,虽然是月中,可月光不怎么亮,只能看见山脉的轮廓。
现在的农村还没有通电,自然不会像后世一样,连农村都有太阳能路灯。要说后世是万家灯火,那么现在就是万籁俱寂。
这样的环境,要是在诗人笔下,就值得作诗一曲,可惜李佳不是诗人,她只觉得静得让她心虚。
十一月的寒风凛冽,即使裹着厚厚的棉袄,李佳也觉得冷,因为她现在没穿保暖衣。本来早该穿的,可是买来的贴身衣服不洗她穿不下,洗了又怕几个孩子问,只好冻着多穿两件衣服。
走到门口,李佳打开木质的大门,往外面看了一下,又仔细听了动静,没发现有人的踪迹后,她才把准备好的东西放到离门口几步远的地方。接着再把几个装着东西的麻袋拖到大门里边,关门。
不是李佳多此一举,而是她不能直接把东西放家里边,要不然没痕迹啊,她怕那样做会把假话变成灵异事件,到时候事情更麻烦。
要是可以,她连土路上的车辙都想造出来,可惜难度太大,想着几个孩子也不会去看,只好退而求其次,弄了这个拖拽的痕迹。
看着地上六个满满当当的小型麻袋,李佳满意地点点头,她筹划了大半个月,每天在小淘淘上看东西,购物车里增增减减,就是为了今晚。
过了今晚,以后她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穿保暖衣,用护肤品,不用连洗件内衣都偷偷摸摸了。
小心翼翼地走回正屋,李佳看着讲着故事的几个孩子,低声道:“你们三个,跟我出去把外面的东西都拿进屋来,小心一点,也别说话,别问我为什么。”
高大山家虽然离着三十多米,可要是动静大了,照样听的见,节外生枝就不好了。
看到李佳的举动,几个孩子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他们一向听话,李佳说不问就不问,三个儿子就穿上鞋跟着李佳出去了。
高明娟站在屋里往外面看,却是不敢出去,她娘说了不让她出去,她再好奇也只能自己呆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