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集★琴棋书画观赏(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牵连。章草的最初形成时间,应是西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开始的,后又有崔瑗、杜度、张芝等章草大家。差不多在隶书楷化和草化的同时,还出现了一种中间的书体,即行书(又称行押书)。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楷书的形成与发展:曹魏时期,楷书逐渐形成。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汉隶的形体美进一步发展,字画上出现了“侧”(点)、“掠”(长撇)、“趯”(钩、挑)、“啄”(短撇)等笔画,结体上更趋于遒丽、严整,这就形成了楷书。

    - 行书的成熟:这一时期,行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钟繇和王羲之是这一时期的两位书坛巨星,他们博采众长,继承前辈真草行书的用笔,独辟蹊径,使行书如行云流水,遒美劲健,婀娜多姿。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其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魏碑的兴起:南北朝时期,北朝无“碑禁”,因此刻碑盛行,称为“北碑”,也叫魏碑。魏碑艺术成就很高,按其体态风格可分为造像题记、墓志、摩崖、碑碣四类,代表作品有《龙门十二品》《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5. 隋唐时期:

    - 楷书的鼎盛:唐代国运强盛,文化繁荣,书法艺术在南帖北碑的影响下,走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个发展创新高峰。唐代帝王非常重视书法,将书法列为国子监六学之一及考试科目,明确要求必须“楷法遒美”。唐代楷书不仅在书体的发展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极为成熟,严密精工,而且把书法艺术审美也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墨迹,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

    - 行书的发展:唐代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初唐李邕,善以行楷入碑版,取法“二王”又有六朝法度,自成二家面目。中唐颜真卿,不仅是楷书大家,其行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6. 宋代:

    - 帖学盛行:经历了秦、汉、晋、唐的发展演化,篆、隶、楷、行、草等五大书体齐备且完全成熟。宋太宗时,叫臣子王着编辑成“法帖”,刻在枣木版上,拓赐给大臣,这就是《淳化阁帖》。帖学的盛行使得宋代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风格的表达和意趣的体现。

    - 尚意书风:宋仁宗庆历之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四大书法家,提出了由唐溯晋、摒除帖学的主张,将诗的理趣和画的意境融会于书法之中,开拓了意法同篇的新天地,使书法艺术进入了意法交融的新境界。

    7. 元明时期:

    - 元代:阶级民族矛盾激烈,经济文化受损,书法崇尚宋习,但也有赵孟頫这样的书法大家,其书法风格圆润清秀,对后世影响深远。

    - 明代:书法风格多样,既有继承前人的传统风格,也有创新和发展。明代的书法家们注重对书法技法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受到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一定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8. 清代:

    - 清代书法受到金石学的影响,书法家们对古代碑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学习,碑学大兴。许多书法家在学习碑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如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

    - 同时,帖学在清代也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些书法家在继承帖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郎朗有许多知名的钢琴曲,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

    1. 《piano book(deluxe Edition)》专辑中的曲目:

    - 《J.S.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 bwV 846 - 869 \/ prelude & Fugue in c major, bwV 846 - I. prelude》:这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具有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音乐内涵,郎朗的演绎展现出了对巴赫音乐的独特理解。

    - 《beethoven: bagatelle No. 25 in A minor, woo 59 \"Fur Elise\"》:即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这首经典的小品在郎朗的演奏下充满了灵动的感觉。

    -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cd 82 - III. clair de Lune》:德彪西的《月光》,郎朗的演奏将其静谧、朦胧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 《chopin: 24 préludes, op. 28 - No. 15 in d Flat major. Sostenuto \"Rai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