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犒赏三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尽管在林墨的干涉下,国府的状态比历史那个阶段更好一些,准备的更充足。

    可是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差距,很快就将优势抹平,

    林墨又不是神,历史上淞沪会战有几大败笔。

    战略上的失误。

    最高国防会议通过的《国军作战指导计划》中,

    对于华东的战略定位是力保淞沪要地,掩护南京。

    这种战略定位导致了在日军主动进攻淞沪时,

    中国军队采取了被动防御的姿态,而没有充分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

    兵力配置问题。

    中国军队在吴淞口叀1i溅叀18薜軎叺鹊氐谋力配置不当,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在日军的舰炮射程之内,

    而且日军的舰炮威力较大,这使得中国军队在这些地区遭受了重大损失。

    调动部队问题。

    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的部队被随便调走,导致日军海军部队能够轻易登陆并迂回攻击,使得淞沪会战变成了大溃败。

    中国军队在军事思想和科技发展上存在问题,例如重炮的使用不当,

    以及对于新式武器的使用不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的效果。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混乱,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挥决策,

    例如撤退命令的犹豫不决,以及撤退过程中的混乱无序。

    为了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中国军队过多地推迟了撤退时间,

    这导致了全线溃退,拱手让出了国防工事,还使得南京保卫战过早开始。

    现在的问题是,林墨明明对这些情报都了如指掌,却没办法做出改变。

    他一个上海的宪兵队大尉中队长,从什么渠道去获取日本海军的情报,怎么去获取英法的情报?

    现在校长还对英法抱有幻想呢,期待国际法庭调停,让英法等国家出来主持大局。

    林墨感觉自己头都大了,之前中日开战这事,就有人曾经预料到了。

    这属于国家层面的信息,乃是大势所趋。

    他还可以解释一下,这是他竹下森的战略猜测。

    可现在情报精确到一场战役,而他本人还没参与其中,他怎么能让郑主任相信呢?

    校长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是引起西方列强注意,他们就会出面调停;

    只要是列强调停,日本就不敢胡来蛮干;

    双方就可以“各让一步”,签订一个面子上不算太难堪的停火协议。

    有了列强调停,就不至于从日军那里,再蒙受到塘沽协定之类的屈辱协定。

    但现实却是,日本声明保证西方国家在华利益,

    并在战役过程中绕开了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此西方在这场战争中直接袖手旁观。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西方国家在这场战役中介入的可能性本身就微乎其微。

    毕竟1938年,英法两国还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充分说明了西方列强的绥靖本质。

    对西方列强来说,只要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自己甚至可以帮着侵略者侵犯它国主权。

    所以在淞沪会战没有伤害西方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它们不介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传来,

    林墨将手中刚刚编写完成的一份资料锁进抽屉里,随后朝着门外喊道:

    “请进!”

    没过多久,一颗脑袋从门缝里伸了进来,正是伊藤贤二。

    他激动兴奋地汇报道:

    “长官,那个中国商人过来了。”

    林墨脸上露出笑容,心想这个家伙这么高兴,看来应该是沈三理来了。

    于是点头道:

    “好,那我们出去看看吧。”

    当他们走到门口时,果然看到一辆轿车停在第三中队的门前。

    而沈三理则站在车旁,手里拿着一包烟,正满脸笑容地给那些大阪士兵们发着。

    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接过香烟,乐不可支。

    然而,当他们注意到林墨走出来时,所有士兵立刻收起了笑容,

    迅速变成了纪律严明、眼神锐利的精锐战士,目不斜视地站直身体。

    沈三理心中暗自嘀咕:

    “这小日本军官还真是有两下子啊!不仅人脉广。

    而且手下的士兵也如此训练有素,看来我得想办法和他搞好关系才行。”

    林墨面带微笑,用中文对沈三理说:

    “沈先生,事情都办好了吗?”

    沈三理赶忙赔笑道:

    “竹下君……您交代的事,我肯定要尽心尽力去办啊!

    尾款都已经在车上了,还请太君点点。”

    他还忍不住拍了一句马屁,

    “太君的中国话真好,我都听不出区别呢。”

    林墨笑着清点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