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再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她准备双管齐下,一边在空间里泡粮食准备做浓香型白酒,一边在空间外准备做清香型白酒,这主要是因为后院的酒窖还没有培育好,不能用来酿酒。

    清香型白酒用地缸酿酒,没有这些问题。

    这是第一次在空间外酿酒,而且现在是冬天,气温比较低,发酵时间会比较长。

    她把粮食粗粗破碎后,用温水泡好。

    想了想,按照现在的温度,需要在后院烧火,提高环境温度,才能保证能够正常发酵。

    闻晴出了院子,去小鸦山上捡柴火。

    二夏村是在小鸦山的东边的,村子西头连着小鸦山,东边就是平地,所以闻晴是一直向西边小鸦山深处走去,那里少有人去,柴火更多。

    村子里的人也会上山捡柴火,但他们主要烧秸秆,柴火只是一个补充。

    闻晴不好去地里捡人家的秸秆,一般是高价买煤炭,有时上山捡些枯枝回来烧。

    但现在酿酒,需要的柴火量大,煤炭也买不到那么多,她把主意打到山上的柴火上,以后煤炭不要票,就主要烧煤、烧煤气。

    她走得远,在山上找到不少枯枝,把山上的芦苇、芒草也割下来,这些晒干后也可以烧火,她将捡到的柴火大部分放进了空间,只留下一些放进背篓里背回小院。

    回到小院,闻晴把柴火全部放到后院堆好,自己去到空间酿酒。

    她把已经泡好的粮食蒸熟,又把稻壳也蒸好,两相混合后加入热水,等温度降到30度以下,才拌入酒曲,把拌好的粮糟放进酒窖,封好窖,静待酒成。

    在后院做的是清香型白酒,她把高粱、大米、玉米、小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加水蒸熟,倒入干净的竹席上摊凉,又洒入凉白开,等到粮食的温度降下来,才小心拌入酒曲,倒入后院洗干净的地缸中,用干净的塑料布把缸口密封好。

    闻晴心里颇为惴惴,她一直用这个流程,就是不知道在空间外酿酒是否成功?

    酒糟入缸发酵后,她也没有什么事了,开始琢磨怎么销售从香港带回来的东西。

    她决定去御临湖边走走,看能否碰到小庄。

    骑着车沿着御临湖绕了一圈也没有看见小庄,决定先去沈家园看看情况。

    沈家园人来人往,闻晴看见白天也有人摆了小桌子在自己家门前,卖一些针头线脑、纽扣、拉链,也有人在家门口摆摊卖炸糕、麻花、糖饼,闻晴数了数,有十来家。

    她走进德永信托商店,看见老师傅曾老在店里,忙作揖道:“曾老,给您拜个晚年!”

    曾老对闻晴这个姑娘还是有点印象,也还了一揖:“新年好!”

    “曾老,生意好吗?”

    曾老笑道:“还行。”

    笑容没有持续多久就收住了,“唉,现在店里收东西比以前难了些。”

    闻晴追问原因,原来现在自由市场兴起,很多人不通过信托商店卖二手货了,曾老担心店里的存货卖完没有货源。

    闻晴笑道:“没有旧货就卖新货呀,您这儿堂口这么好,只要有东西,还不是客似云来?”

    曾老若有所思,他们这个店是区属商店,他准备向区里要一些东西来卖,否则店里的二十多个人拿什么发工资?

    两人聊得投机,闻晴让曾老拿些好东西出来看看,曾老笑笑,从柜台下拿出一兜玉石,问:“这玉石你要吗?”

    闻晴一看,好家伙,二十多块和田玉,问:“曾老,怎么进了这么多玉石?这是玉料吧,你们以前不都卖古玉吗?”

    曾老说:“春节前,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老乡拿来卖的,我看他可怜,才收进来的。”

    “多少钱?”

    “一共三十块玉料,花了1、2000元收进来的,这些玉料都是籽料,吃不得用不得,不好卖。”

    闻晴眼睛一亮,忙问道:“您打算怎么卖?”

    “卖了几块出去,这些100元一块,你要不要?”

    闻晴拿过来仔细看,一共26块玉料,大的有半个巴掌大,小的只有指头大小,闻晴还价:“曾老,您转手就翻两三倍,太贵了。”

    两人讨价还价,最后谈成大的120元一块,小的80元一块,曾老平均翻倍,他很满意。

    闻晴一共给了5000元。

    玉石交易达成,闻晴小声问,“曾老,樱花国的录音机您要吗?”

    国产录音机难得一见,曾老听说是樱花国的录音机,马上悄声问:“什么样的?你和我去里面谈。”

    闻晴跟着他进了办公室,拿出一台袖珍录音机,曾老见这个录音机只有一本书大,做工精致,听了闻晴介绍,这个机器既能当收音机,又能放磁带,非常感兴趣。

    闻晴打开开关,调到电台,马上听到电台的广播;又把磁带装进去,闻晴放的是港台歌曲磁带。

    曾老拿过去,自己调台,听听声音很清晰,又按下播放键,磁带转动,悠扬的歌声传出。

    “多少钱一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