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三级改制,代天牧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须知。

    若无许尚提醒。

    始皇按照招揽韩国降将内史腾,进而攻取韩国,再用韩将治理韩地的思路。

    昌平君身为楚国宗族血脉,又是大秦丞相,九成九会在攻楚之时,迅速担任治理楚地的重任。

    一旦昌平君反叛。

    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

    始皇平分相权,也是为了防止再被丞相背叛的巨大风险。

    许尚:“左右相代表的三公,以及下辖的庙堂九卿各部,可不仅仅只是负责一百零八位郡级高官,还有全国三千多名县官……以及负责监察陵邑制度顺利施行的刺史,老夫都没算在内……”

    一千多个县,同样分有县令、县丞、县尉,共计三千多名县官。

    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许尚顿了顿,继续道:“而真正能干事的庙堂九卿中,其实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和少府。”

    “其余的奉常执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和卫尉都是宫廷将领,太仆掌宫廷舆马,典客管外交诸夷等事,宗正则是负责皇族内部事物……”

    “综上,朝廷真正肩挑全国政事运转的分别是左右相和廷尉、治粟内史、少府……这个少府还得分出大量人手,去统筹皇室的山海池泽之税等等。”

    “这么一来,全国三十六郡的政务运转,以及每年上计的秋课和冬课,皇帝又怎么不劳心劳力呢?”

    ……

    原本的庙堂三公九卿制度。

    职权所属较为混乱。

    内外不分。

    确实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夫子明鉴。”

    李斯彻底没话说了,他拱手道:“那依夫子的意思,是要把庙堂三公九卿的制度进行梳理和改革,以减轻皇帝陛下的政务负担?”

    嬴政:“……”

    嬴政闻言忍不住张了张嘴,他很想说……我不累!我还年轻!我还能继续猛猛的勤政……

    “不不不!庙堂三公九卿制度确实得改革,还有国库的财政方案规划等等,但这两项都是较大的议题,我们以后再说,今日先把郡县制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给论清楚。”

    许尚思索了一会儿,转而道:“小赵,几位小友,假设把你们放在皇位上,你们觉得自己可以直接管理多少个郡级高官?”

    李斯:“……”

    王翦:“……”

    夫子,这可不兴假设啊!

    下一刻。

    李斯和王翦都若有若无的用余光扫向了嬴政……

    嬴政随即开口道:“夫子,我觉得皇帝只要每天勤政一些,全国三十六郡,勉强还是能够顾得过来的。”

    嬴政每天都会批阅一石政务奏章。

    日日如此。

    夜夜皆然。

    嬴政都有些习惯了。

    许尚笑笑道:“小赵你说的是始皇……其自然能够顾得住全国三十六郡,可后世的皇帝就未必了。高强度的勤政,还得余生坚持大几十年,这真的太难了。”

    多少皇帝前中期都十分的英明神武。

    一到了晚期。

    各种昏招就都来了。

    挡都挡不住。

    亦或者晚年懈怠的也不在少数。

    尤其是以修仙着名的嘉靖……最初那叫一个踌躇满志,最后还不是开摆了?

    所以。

    单靠皇帝一人撑起江山社稷,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从制度层面进行巩固。

    “就让老夫来给你们一个官员人数的管理标准吧。”

    许尚缓声道:“依据兵家的十进制,什长,百将,千将等等。显然一个基层县官和军官,麾下直属干吏或者士卒最好不要超过十个。”

    “而皇帝需要直接接洽了解的地方高官,也最好不要超过单十之数太多。”

    “一百零八位郡臣,哪怕是始皇,估计也得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分别记住名字、长相,以及所属地方职责等等!”

    ……

    十进制,东西方共同默认的管理方法。

    比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就有明确提到……上位者至多不应超过十名下属。

    或许有人就会说了。

    我为何一定要认识全部的郡级高官呢?

    我只向左、右相和三名九卿要结果不就完了?

    若是这么搞的话。

    地方高官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就算见到了,上报相应的政务,也无法得到正确的奖惩反馈……

    这能行嘛?

    迟早要被庙堂权臣架空的好吧。

    “夫子,我明白了。”

    李斯拱手道:“庙堂诸公与皇帝时常见面,经年累月之下,总能混个脸熟。可地方官不一样……一百零八名郡级高官,每年又都各有调动,皇帝想要分清且了解,确实不易。”

    “没错,老夫就是这么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